保存文学记忆 赋能美好生活
文学不仅记录生活、阐释生活,也在参与生活、改变生活。那些在人们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作家和作品,为生活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文学博物馆保存了这些特别的记忆,并让他们“活”起来。
日前,一场由巴金故居发起,中国现代文学馆领衔全国各地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共同主办的文学博物馆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讨论的议题涉及文学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以及如何挖掘自身特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等。
中国现代文学馆介绍了近年来数字化工作的一些进展,比如以作家丁玲手稿数字化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文学馆馆藏资料研究;借力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剧作家活动日”等大型主题活动,创新现代传播方式。巴金故居分享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主体,打造“品读经典——现代作家作品赏读微平台”的案例,该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用更加灵活亲切的方式把经典作家作品送到读者身边。福建冰心文学馆、林语堂纪念馆分享了藏品数字化经验以及利用新媒体平台亲近读者、使藏品“活”起来等举措。作为小型的城市文学馆典型代表,青岛文学馆讲述了自身对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探索。
与会专家指出,作家故居、纪念馆是文学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场馆需要挖掘名人资源,结合自身特质,开展创造性的展览、宣介和研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突出作家联盟特色,与众多兄弟场馆联袂合作;湖南省常德市丁玲纪念馆从丁玲的传奇经历中深入挖掘其精神特质,开发多维度的品牌活动;浙江省桐乡市茅盾纪念馆注重文旅结合,深耕革命文学,突出红色主题;萧红故居策划主办数个作家作品展、手稿书信展,展示故居的人文价值;徐志摩纪念馆从徐志摩的“诗人”标签入手,组织“新月诗会”“七夕诗会”等品牌诗会;北京鲁迅博物馆立足丰富多元的藏品,梳理脉络并构建多层次的鲁迅主题展览……许多文学博物馆分享了各自在策展实践中的创新和创意。
作家李健吾之女李维音、施蛰存之孙施守珪、郑振铎之孙郑源也来到研讨会现场,分享他们对祖父辈手稿、遗物整理与保存的感受。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认为,博物馆如今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助力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文学博物馆人要尽职尽责,在人们奔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