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数字技术让音乐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2023-06-14 09:06: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原标题:数字技术让音乐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在过去,音乐创作、演出、传播手段比较单一。数字技术的进步,为音乐艺术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让音乐的创作、演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多元,同时也催生出新的音乐样式和音乐形态。

  增加创作手段

  数字技术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工具和平台,让音乐创作更加便利,更加个性化、智能化。

  数字技术可以对各种声音进行采集、编辑、合成和处理,使音乐创作不再受限于传统的乐器和声部,而可以融合各种风格、元素,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例如,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听见数字山河”对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实现了系统化、全方位、高精细度的音源采集,让穿越千年的声音再次响起,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型赋予计算机认识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计算机通过“学习”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不断优化。例如,瑞典一歌曲创作团队就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了一款能够自动生成和编排音乐的软件,并应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这种新的音乐创作方式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灵感和新的创作思路。

  数字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和喜好,生成更加个性化的音乐作品。例如,人工智能音乐生成技术,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指令,提前设定音乐作品的节奏、情绪、风格等,生成更加个性化的民族管弦乐、协奏曲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一些影视作品已经将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作为配乐使用。作曲家如果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就可以使用更多、更好的音色素材和创作技法,方便、快速地创作出自己满意的音乐作品。

  数字技术可以通过算法、模型和数据,实现对音乐创作过程的辅助和优化,使音乐创作更加高效和便捷。比如,传统的民乐录制常常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队合作完成,但通过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作曲家一人就可完成,降低了音乐制作成本,使民族音乐的编创更加自由灵活。民歌《一路收获》《龙船调的家》等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上述作品时,借助相关音乐制作软件,不必再像从前那样拿着铅笔在谱纸上辛勤劳作,只需要在电脑前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完成创作;也不需要费心劳力地想象作品的音响效果或请乐队来试奏后再加以修改,只需要通过质量较好的音源和音响设备的实时播放即可对作品的音响效果了如指掌;更不需要为作品的演奏难度、配器效果、音响平衡等技术问题而担心,因为目前大部分专业软件都提供了这方面的强大功能。

  丰富演出场景

  音乐作品需要演出,演出需要舞台。舞台上的灯光、舞美、音响等会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挥,进而影响音乐作品的呈现效果和观众的观赏体验。

  数字技术的应用,既改变了传统的舞台形式,也丰富了演出场景,能够为音乐表演者带来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为观众带来不止于听觉的感官享受。比如,数字技术可以通过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为音乐演出增加更多视觉效果和内容,让音乐演出实现视听结合甚至虚实交融,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既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又拓宽了音乐作品的展演空间。

  作为民族声乐的表演者和研究者,近些年笔者见证了数字技术对音乐呈现方式的改变。比如,中央民族乐团推出的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将民族管弦乐与多媒体沉浸展示相结合,带给观众乐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境。又如,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利用数字技术将洞窟墙壁变成巨型屏幕,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敦煌壁画和民族音乐。再如,中央音乐学院推出的《中国十二生肖》音乐会,由人工智能伴奏、“数字人”主持,演绎融合中国民歌、戏曲等多种元素的民族声乐组曲,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审美感受。

  此外,数字技术打破了音乐表演的时空限制,将音乐演出从线下实体音乐厅搬上“云端”,让更多人可以远距离欣赏音乐表演,并且为观演双方互动提供支持,大大增强了音乐演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将有利于戏曲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小众音乐走向大众,获得新生。去年,中央民族乐团联合抖音直播发起“DOU有国乐”计划,力图打造民乐演出“第二舞台”。目前,中央民族乐团已经有100多位艺术家入驻抖音直播,带来了100余场线上音乐会。

  拓宽传播渠道

  除了增加创作手段,丰富演出场景,数字技术也为音乐作品的存储和传播带来了很大改变。从传统的胶片、磁带到CD、MP3再到智能手机等各种数字化载体,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带来音乐载体的改变,也降低了大众获取音乐的门槛。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保真度好、方便储存编辑、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选择数字音乐的形式发布作品。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进一步改变了音乐作品的传播方式。一方面,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新媒体音乐平台可以提供海量的音乐作品存储,并向数以亿计的用户进行音乐作品的传播,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抖音、快手等平台型媒体的崛起,让音乐人以及普通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直接发布音乐作品。这为民乐等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创造了机会。现在,越来越多的知名民乐艺术家以及民间音乐人在网上开播,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演唱民族音乐作品,讲述民族音乐知识,展示民族音乐魅力。这种灵活便捷、互动性强的形式,打破了专业壁垒,对民乐的传播推广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抖音2022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抖音直播覆盖民族乐器种类87种,观看人次突破61亿,抖音民乐类直播场次超过178万场,相当于每天有4270场民乐演奏会在抖音上演,平均每场观众2319人。

  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平台可以对用户进行个性化音乐作品推荐,帮助相关音乐作品找到最合适的目标用户。同时,数字技术为平台提供的评论、点赞、分享等功能,增强了音乐的共享性,让音乐作品可以在社交化互动中实现更大范围传播。音乐的社交化传播,让更多人可以评论作品,表达自己的对音乐的喜好和感受,并及时将这种评价反馈给创作者,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听众的审美需求,更好地提升作品的质量。

  总之,数字技术为音乐的创作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让音乐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为音乐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者:伍 莉 刘 慧,分别系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教授)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