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宝”!“海宝”!
12月18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在上海揭晓,“海宝”意为“四海之宝”。 新华社发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
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
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像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四海之宝以人为本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3年前,上海世博会诞生了由三人合臂相拥而成、以汉字“世”为原形的会徽。此次揭晓的吉祥物以汉字“人”作呼应,可谓珠联璧合。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采用汉字创意吉祥物,能较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吉祥物虽然只有一个,但可以通过动作、场景、服装等的变化,展现多种风采。起名叫“海宝”,意为“四海之宝”。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构成的主体是人,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体验美好生活的主体也是人。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城市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闪亮登场】
骨牌不退役市民可参与
2007年12月18日晚上8点,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上海。在《吉祥中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揭晓晚会》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横空出世。这个汉字“人”的蓝色卡通造型,给了世人一大惊喜。
“海宝”这样被翻开
昨晚8:15,只见寓意吉祥的蚌壳打开,一颗闪亮的珍珠被推向轨道并轻轻滑落,碰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紧接着,排列有序的骨牌开始如水幕般铺开、变换,全场的观众在惊呼骨牌变换速度的同时,心也被吊到了嗓子眼。几十秒钟后,上海大舞台中央原先用多米诺骨牌拼成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变为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瞬间,全场彩绸翻滚,灯光变幻,音乐飞扬,近万名观众掌声如潮。据工作人员介绍,为配合“海宝”隆重出场,使用了24000块多米诺骨牌。
备选方案随时待命
在世博吉祥物于今年9月24日最终确定后,世博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就开始研究为“海宝”设计独一无二的亮相。据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征集办公室负责人刘军介绍,在讨论中,共提出几种方案,一种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就是按下按钮后吉祥物形象以激光的形式出现;第二种是“水下多米诺”,也就是在吉祥物上面铺一层水,待结果揭晓后整个吉祥物形象就会亮起来,这种方式神秘感不够强;而多米诺骨牌虽然是一项古已有之的运动,但用于大型国际活动特别是吉祥物的揭晓,这还是第一次,所以最终当选。
然而,多米诺骨牌“翻出”吉祥物的方式视觉效果虽好,但风险也很大,万一“该倒的不倒,不该倒的乱倒”,根本来不及补救。“在英国伦敦就出现过一次失败案例,由于骨牌的位置没有放准确,倒的时候就在某个位置停住了;而万一不小心有异物撞击或是震动,骨牌就有可能乱倒。”刘军说。
24小时拼好第一次
为了确保“海宝”的多米诺骨牌式亮相万无一失,世博局工作人员与有关专家进行了两个多月时间的论证,并由国家体委多米诺骨牌中心完成设计。由于骨牌间的间隔距离、每个骨牌的位置都需要经过精密的计算,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工作人员花了1个半月的时间。
接下来的考验就是实战演习,从12月6日开始,80名志愿者被集中到上师大奉贤校区进行封闭式培训。24000块7.5cm×15cm的骨牌、每个间隔大约在5cm,要拼成14米宽、18米高的世博会会徽和吉祥物“海宝”,志愿者们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尝试了一遍又一遍。第一次成功拼完,用了整整24个小时。不过,到昨天上午最后一次拼时,志愿者们只用了4个小时就完成了。
尽管在昨晚的成功“翻牌”之前,志愿者们已进行过3次模拟推牌,而且每次都成功了,但每一个参与者在昨晚的正式揭晓仪式上还是捏了一把汗,“这短短的1分钟,在我们就好像1年那么长,最后成功了我们真的很激动。”刘军如是说。
骨牌不会“退役”
“海宝”终于精彩亮相了,那么,这24000块骨牌是否就此“退役”了呢?
“肯定不会。”刘军说,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骨牌现存放在世博局的仓库里,今后遇到世博会倒计时等重大时间节点或重要活动还会拿出来拼。“这将会成为一种十分有意思的参与世博、感受世博的方式,除了这次参与的80名志愿者,今后会培训更多新的志愿者来加入这个活动。”
“普通市民是否有机会参与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军表示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并表示今后有可能会招募普通市民来进行“拼海宝”的互动,让大家都有机会尝试一下这个“非常任务”,同时也能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世博会。
【相关链接】
应征作品达“海量”
在今年春天135天的征集期里,平均每小时就收到8件吉祥物应征作品。包括中国在内,来自五大洲21个国家的应征作品累计达26655件,其中,中国几乎每个省区市都参加了吉祥物征集,63%应征作品的作者是10-30岁的年轻人。
名师泰斗当评委
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上海世博局制定了《评选规则》,组成了一个由11人组成的评委团队,开始了吉祥物的层层遴选。1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的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基本上是美术、设计、文化、营销、卡通等专业领域的名师泰斗。
同时,整个评选过程接受了公证机构的监督和公证,做到了2.6万多件应征作品每件都经电脑录入和分类,每件都经评委打分并留档。
均据新华社电
【设计揭秘】
差点叫“大宝”
据世博吉祥物“海宝”的主创设计师巫永坚、邵隆图介绍,“海宝”曾叫“大宝”,整个设计是两岸设计师“接力创意”的结果。据了解,“海宝”雏形的产生充满了偶然性和趣味性,从最初的“大宝”到最后的“海宝”、从最先设计的五彩形象到最后的蓝色主色调,前后进行了近3个月的设计论证,经过10多轮的方案调整、市场调研。
咖啡账单上创意
“海宝”最初创意,来自台湾设计师巫永坚,他的应征作品——汉字“大”的卡通形象“大宝”,在所有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我对汉字情有独钟,因此我最初提交的设计稿,以汉字‘大’为创意,寓意中国主办的世博会博大精深、有容乃大,以及上海海纳百川成其大的特征,名字就叫‘大宝’。”
“这个汉字的创意,最初源于今年4月18日的早餐。”“海宝”雏形设计者上海永坚企业形象企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巫永坚说,那天早晨,他走进一家餐厅吃早餐,点了一杯咖啡入座后,开始思考世博吉祥物的构图,这时一个笑容可鞠卡通形象迅速在脑海中形成,他随手抓起身旁一张咖啡账单,将自己突发的“灵感”留在了这张普通的小纸片上。
在账单的空白处,巫永坚还写下了对这一设计作品赋予的含义:“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博大精深,大到无法想像”;“有容乃大,可包罗万象”。想起这个大字能反映中国、上海和世博的特色,他越想越兴奋,又给这个大字画上了眼睛,涂上简单的花纹。“过去的各种吉祥物,不是植物动物就是水滴等造型,好像从来没有汉字的吉祥物,而汉字,不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吗?”想到这里,巫永坚一阵兴奋,赶紧将草图带进了公司和同事进行修改。
一个多月后,一个五彩的卡通“大宝”成型了:吉祥物呈“大”字形,微微翘起刘海、欢快的笑脸、粗粗的双臂向外张开。
“大宝”变成“海宝”
此后,由“海派”广告设计大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修改团队设计师、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隆图担纲的评委修改团队,对“大宝”的形象做了优化和完善,并最终将方案修改定稿为“海宝”,最主要的变动是将“大”字变为“人”字,并把原先的5种颜色简化为蓝色。邵隆图表示,“人”这个字浅显易懂,很容易演绎和认可;蓝色的“海宝”活泼和富有动感,能给人无限遐想;而“海宝”翘起的卷发,好像上海人俗话说的“飞机头”,有老上海情调。
“巫先生提供的最大灵感在于运用汉字。”邵隆图这样向记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