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老照片:“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一生

2017-01-16 08:15:00
来源:凤凰网
字号

  圣约翰大学铸就世界眼光

  1923年,17岁的周有光从常州中学毕业。他报考了两个大学。一个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创建于1879年,是中国第一所全英语授课的学校。一个是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南京大学前身。

  周有光考取了圣约翰大学,苦于学费拮据,一度想放弃,他姐姐的同事朱毓君听说后,从其母处借来一箱子嫁妆拿去典当,还得学费两百多块,资助周有光,助他上了圣约翰大学。

  在圣约翰大学两年的学习经历,对于周有光的人生而言至关重要,因为17岁到19岁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此,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也有深刻认识:

  “那两年父亲在圣约翰大学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后来他转入光华大学读书。他的教育和研究方向预示着他的世界观是全球化的,他的一生比较超脱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对中国文化哪些好哪些不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看法。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了现实,了解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也就不会彻底失望了。”

  中西合璧,自由的大学教育

  在周有光晚年所写的《圣约翰大学依稀杂忆》一文中,他对圣约翰大学仍一往情深。

  圣约翰大学的校园语言用英语。一进学校,犹如到了外国,布告都用英文。课程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是外国学问,用英文课本,由美国老师用英语授课。只有中国课程如中国古文和中国历史,由中国教师讲授,其中古文教师是经学家钱基博先生。学生用钢笔写作业,他大骂:中国人不会用中国笔!用钢笔写的作业一概退还重写,用毛笔!学生私下嘀咕:笔还能分国籍呢!

  校长卜舫济是美国人,却能说一口浦东腔上海话。有一次,他用上海话对学生说:你们离开房间的时候,要把电灯关掉,否则浪费电力,电厂就要发财,学校就要发穷!学生大乐!卜舫济校长亲自授课,教哲学史。枯燥乏味的课程,他教得生动活泼。周有光至今还记得他在课堂上的传授:尼采说,不要生气,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责罚自己。

  教师指定的课外读物,常有《大英百科全书》的条目。周有光第一次使用这部工具书,觉得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位英国教师教周有光如何看报。他说,第一,问自己,今天哪一条新闻最重要?第二,再问自己,为什么这条最重要?第三,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我知道吗?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首先查看《大英百科全书》。周有光照他的方法看报,觉得知识有所长进,同时锻炼了独立思考。

  进入二年级,学校通知学生讨论“荣誉制度”(honour system),这是考试无人监考的信任制度。目的是培养人格,培养道德,培养青年自己站起来做人。“荣誉制度”以课程为单位,如果同班、同课程的同学大家同意,就可以申请实行。周有光和同学们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提出了申请。同学自己去取考题,老师不来监考,的确无人作弊。

  不难看出,圣约翰大学的两年教育,奠定了周有光世界主义的基础。尽管因“五卅惨案”的爆发,他转入光华大学,但其思想底色却已经牢固形成。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