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老照片:“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一生

2017-01-16 08:15:00
来源:凤凰网
字号

  让《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工作,后来发生两大问题。一个大问题,就是联合国地名国际标准化会议要求世界各国都提出罗马字拼写的地名标准。这一个机构起初是台湾地区的代表参加的,后来就改由中国大陆代表参加。中国大陆代表参加之后,就提出要用《汉语拼音方案》做标准。1977年,地名国际标准化会议就通过,这是汉语拼音走向国际的第一步。

  第二步呢,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这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有一个部门,叫TC46,TC就是技术委员会,它的研究范围是包括语言文字的。在这个委员会里面,他们要中国提出,中国的标准语用什么样的罗马字母来拼?

  1979年,周有光接到单位通知,去巴黎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在巴黎开的是预备会,随后把各国代表都集中起来,分批到华沙开正式会议。周有光准备好的稿子有两篇,一篇就是讲《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背景,第二篇是讲《汉语拼音方案》的技术特点。讲了以后,得到与会一些人的赞同。有一位告诉他,这个会就要像你这样的人来开才能解决问题。过去为中国语言的拼写法问题开了好多次会,都得不到结果,就是因为参加的人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对于汉语拼音,大家同意、会议同意、第46技术委员会也同意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标准。根据这一次的讨论,由这个TC46的秘书处去写一个文件。写好以后,下次开会再通过这个草案。与会者都说,我们没有到中国去开过会,希望下一次在中国召开。周有光当时觉得这是对的,但是不敢答应下来,就说回去向我国政府报告。

  回国报告以后,我国政府好久没有做出答复,最后同意1981年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一个草案,说明《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它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个草案还要经过TC46的理事会开会通过,通过以后还要送到许多国家,经过通信投票同意后作为国际标准。

  所以在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就成为国际标准了。投票通过成为国际标准以后,这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要给它一个代码,《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的代码叫ISO7098。

  在周有光看来,“这件事从外交角度来看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只是一个技术工作。从文化角度来看呢,不是一件小事情。中国要加入到国际大家庭中去,要使中国的语言文字跟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方便往来,没有一个标准的罗马字拼写法是不可能的。有了一个罗马字的拼写法,比如说,外国人要在信息网络里面找中国的出版物,只要把中国出版物的书名、人名,用汉语拼音写了,就能很快找到。所以这个《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以后,实际上是为中外文化增加了一个沟通上的桥梁。”

  到了1982年以后,中国国内人名、地名才相当普遍地采用了《汉语拼音方案》。1983年,在夏威夷召开“华语现代化”国际会议。会上,周有光介绍了《汉语拼音方案》,并说明方案已得到国际标准承认,这给与会的台湾地区代表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们回去后,花了两三年时间把他们原来用的国语罗马字修改为“注音符号第二式”,这个“第二式”跟《汉语拼音方案》非常接近。这个方案放弃了字母标调法,用符号标调法,跟《汉语拼音方案》只有很小的一点区别。

  通过语言的桥梁看世界

  由于从事《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以及文字改革工作,上世纪80年代,周有光先后去香港讲学,去夏威夷参加国际会议,去美国各地旅行和讲学。并重访了纽约。早在这个时候,美国已经有几十所大学的图书馆已经通过电脑网络连接起来,用电脑检索图书资料非常方便。这使周有光大开眼界。不仅如此,周有光还在纽约监视了美国选民用电脑投票选总统。1985年的新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是在美国度过的。在此期间,他见到了连襟——汉学家傅汉思,并与其学生维克特一起吃饭。后者告诉了他《江青同志》的成书过程。

  频繁而深入的出国和对外交流,使得周有光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而1949年前在美国以及欧洲工作、旅行的经历,又让他见证了美国和欧洲各国几十年来的飞速变化。对照中国在大跃进、“文革”等运动中生产力以及各个方面遭受的破坏,以及自己下放到宁夏五七干校的经历,周有光对于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周有光先生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正如学者秦晖所言:周有光先生真正可贵的地方不在于其著述有多高的水平,而在于其在109岁的高龄仍然焕发青春,“他比我们很多人都要年轻,现在的社会非常吊诡的是,一些年轻人身上有一种木乃伊的味道,我们面对最可悲的现实是年轻人年龄还是壮龄,但思想已经行将就木,但周有光先生的语言越来越让人感到他是一个热血青年。”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