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民国影院“贺岁档”:一样是大片云集、硝烟四起

2017-02-04 07:09:00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原标题:民国影院“贺岁档”:一样是大片云集、硝烟四起

  自1995年岁末成龙携《红番区》一片横扫中国内地春节档电影市场,揽收8000万票房,大陆观众首次知道了“贺岁片”这个新名词,低迷良久的电影界亦为其吸金能力搅得精神一振,群起效仿者前赴后继。1997-1999年,随着冯小刚接连推出《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三枚重磅“笑弹”,在群雄逐鹿的春节市场屡屡拔得头筹,贺岁片的形式渐以冯氏喜剧为范本固定下来,贺岁档也成了每年大片扎堆、硝烟四起的黄金档期。

  然而,细究起来,贺岁片并不算什么新鲜事,通行的说法是1980年代由香港首创并在20世纪末传入内地,但追根溯源,香港影坛受民国上海影坛哺乳甚多,而在1930年代上海影坛的黄金时代,在春节期间推出一部明星云集的巨作就已是各大制片公司的惯例,当然那会儿不兴叫“贺岁片”,业内一般称之为“度岁之作”,报载广告时加一句“新年献映”、“恭贺新禧”便添了几分喜气,其大卡司、大制作、大手笔与如今之贺岁片堪与比肩。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不如就来聊聊民国春节期间上映的那些片子,以及其中最富年味的代表作《压岁钱》。

  民国“贺岁档”:都是“大片儿”

  如今对于什么是贺岁片,一直有“档期说”和“类型说”两种声音争持不下,前者以为“凡在春节档期上映的影片皆是贺岁片”,后者则认为贺岁片“是一种喜剧类型片”,当然还有徘徊两者之间的“模糊说”。其实,回顾早期中国电影史,看看每年春节期间放映的影片,即可清晰地看到一条从注重档期到注重类型的发展脉络。

  对春节档期的重视,或许植根于中国百姓对春节这个大日子无与伦比的重视。辛勤劳作一整年,春节是一年一度的集体狂欢盛宴,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爆竹烟花中南腔北调各种曲艺轮番上演。电影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时机。中国最早的几部长片如《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其中由上海影戏公司摄制的爱情故事片《海誓》就是专门安排在农历春节前推向市场的,它也是现在有证可考的中国第一部在春节期间放映的影片。该片于1922年1月23日首映于夏令配克影戏院,《申报》前一日的广告中特别申明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晚放映。其后该片又于正月初三至初五在夏令配克加映三天,还于正月十一至十四日在宁波同乡会进行特别放映,完整覆盖了整个春节档。

  影片《海誓》剧照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