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金冲及新作出版 披露党史写作的幕后谈话

时间:2014年11月28日 14: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金冲及新作出版 披露党史写作的幕后谈话

金冲及新作出版 披露党史写作的幕后谈话

  金冲及先生的新作《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史权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以下简称《七十年》)编写组成员,在这本“史书之书”中,金冲及将二十年前编写《七十年》一书的诸多幕后细节加以整理,并附上胡乔木、胡绳的几篇谈话,有的是首次发表。昨日,金冲及就这本新书接受了青阅读记者的采访。

  《一本书的历史》中的内容大多来自于二十多年前,金冲及在中央党史领导小组会议上,对胡乔木和胡绳等编写组成员的讨论所做的记录, 84岁的金冲及希望它们的出版能对后人有一些帮助。谈及这本书的写作目的,金冲及说,“我今年84岁了,应该把这本书整理出来,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这本书里有多少新的史料,而是希望把胡乔木和胡绳思考问题的方法展现出来。对于青年来说,我认为这比得到一些具体知识更重要。”

  整理这本书,金冲及又有机会重新温习胡乔木和胡绳对他的教导。在金冲及看来,他们不仅是党史研究专家,更是写作导师。采访中,金冲及讲起点石成金的典故,“很多人都去抢金子,只有一个男孩希望得到点石成金的方法。”他认为,和胡乔木、胡绳一起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收获了方法,给他今后编写领导人传记很大启发,“他们和我说,历史书,不光要知道历史的本然,要知道所以然。《七十年》应该像所有书一样,要有脉络贯穿全书, 40万字要写70年的故事,在写作上要有文气,不应该是干巴巴的东西,该详细的东西要不惜笔墨。他们希望之后的党史书写也能坚持这种写法。”金冲及说。

  这些手写的记录在他的工作日志上搁置了二十余年,“记得那时候为了图快,字迹相当潦草,有些话对不了解当时语境的人来说更不容易看明白,但将来成为废纸也实在可惜,心里觉得欠了一笔账,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

  他提到的这笔账,实则已经有十几年。2000年胡绳去世后,金冲及写了一篇悼念文章,那时他就提到,想把随胡绳在玉泉山修改《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谈话整理成书。当时编写组的组员龚育之告诉金冲及,他等着看。“现在,龚育之同志逝世也已经七年多,整理出这本书,也算还了一笔欠了十几年的账。”金冲及说。

  编写这本“史书之书”的过程颇为复杂。一方面,整理有一定的顾虑,“他们两位都不在了,我不敢肯定整理的记录是否百分之百都符合他们的原意。”此外还有一些内容上的顾虑,当时金冲及记录下来的,有些是编写组成员正在思考的问题,未必都是成熟的意见。金冲及在书中写到自己的犹豫,“但想来想去,这些记录下来的话中包含很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可以给人以启迪。只要读者把它放在20多年前的历史条件下来读,就不会有什么误解了。”

  在整理过程中,因为金冲及年事已高,又不会使用电脑打字,他的儿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做了大量工作。书中大部分整理工作是这样进行的:金老先生拿着笔记本读,金以林录音、整理成稿后,再交给金冲及根据原记录仔细核校定稿。

  金冲及对工作的认真和执著有目共睹,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占芾告诉记者,在敲定初稿开始排版后,他们把书稿拿给金冲及再审,老先生反复修改了两三次才最终定稿。“老先生会用笔仔细修改。”李占芾向记者展示了金冲及修改的校样(见上图),“金老很看重这本书,生怕书稿在快递的时候被弄丢,特意把文稿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办公室,嘱咐我们自己来拿。”

  不久前,章百家、林蕴晖、肖冬连等多位中共党史专家就该书进行了座谈。国防大学教授肖冬连在谈到这本书时说,“党史研究方面,胡绳、胡乔木一代人,包括后来的龚育之,他们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又是参与历史决策者,既有政治感又有学者风度。这些人是当时能够出《七十年》的重要条件。他们对历史的分析、对历史的看法,跟现在纯粹的历史研究者不一样。”

  记者了解到,听闻金冲及老先生出了这本新书,一些对党史研究感兴趣的年轻人格外期待。一个年轻学生告诉记者:“金冲及老先生是党史权威,其权威性主要表现在曾经亲自参加《七十年》的编写,主编多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传记,参加这种工作的特殊性就是可以亲自阅览许多尚未公开的党史档案,对党史上重要问题的真实过程有清晰的把握。”

  谈及在民间很活跃的党史研究,金冲及说:“我现在退休了,没有官职,但是看的档案文献还是比那些民间研究者多一些吧。不过这并不能说明那些民间研究者的工作没有意义,有的时候开会,他们的提法也给我启发。”

  文并摄/本报记者 张知依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