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大会2》唱出文化自信
总导演邹为:“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景观式节目才配得上灿若繁星的中国民歌。”
羊城晚报记者 王莉
今年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与观众见面。节目共8期,由朱军搭档董卿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民歌手及民歌爱好者集聚一堂,用民歌唱出中国故事。
这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戏曲大会》等品牌节目后,央视着力打造的又一文化景观,展示民歌魅力、普及民歌知识、传播民歌文化,唱出文化自信。节目首播后获得社会各界好评,昨晚起节目在央视综艺频道重播。
节目总导演邹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传承发展好中国民歌,创作者要走到田间地头,去真正感受一方水土。对于选手来说,要保持歌唱的地域本质,吸收和学习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歌文化和民歌知识,才能更好地把中国民歌传承发展下去。”
节目回顾 民歌汇集堪称盛会
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普通农民宋守莲,无论干农活还是做饭都在唱民歌,歌声代表了她的生活;来自江西上饶的妹子吴文婷演唱了多首颇具客家特色的民歌,赢得专家评委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吃着螺蛳粉长大的壮族女孩李清影用歌声唱出了壮族人的朴实和善良……《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共涉及民歌159首,包含40多个民族的民歌,堪称一场民族歌曲盛会。
蒙古族青年歌手乌英嘎有着大气唯美的嗓音,她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中国首位长调民歌硕士研究生。在《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的最后一期节目里,她凭借一首悠扬的蒙古族民歌《查干套亥故乡》,成功战胜蝉联4期擂主、同样来自蒙古族的歌手阿木古楞,成为本季冠军。
“外公常常在我的耳边唱歌,每当唱起长调,我的外公、家乡的蓝天、白云、毡包和羊群好像就浮现在眼前。”乌英嘎的作品大多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她把传承传统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把时代元素融进了民族风格里,“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者,我们要保证民歌的原汁原味,也要做一些音乐上的创新,比如长调以前基本上都用马头琴伴奏,现在我们可能会用交响乐,或者加入流行音乐元素”。
节目创新 舞台呈现情境交融
观众除了被歌手们的动情演唱吸引,情境交融的舞台呈现也令人印象深刻。据邹为介绍,编导为每名歌手的演唱精心安排了编舞,“一部分是情景化的包装手段,围绕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设计舞台,我们把很多大型道具搬到了舞台上,这在以往的同类节目中是很难见到的。第二个是视觉上的数字化呈现,我们使用了虚拟元素,贴合民歌的地域特色制作视频,从而达到一体化的视觉呈现效果,当然还包括舞台的升降变化、机械变化、吊威亚等”。
第二季节目还增加了选手问答环节,强化了嘉宾点评环节。邹为表示:“设计问答环节是为了营造悬念,同时给嘉宾的点评提供契机。专家的点评环节是想寻找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民歌文化和民歌知识。”
此外,第二季节目新加入的“百人团”成为一大看点。百人团成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歌爱好者和全国各地的专业院校学生,其中有热爱民歌的美国生物学博士、有喜欢演唱陕北民歌的英语老师、有辞职后致力于保护传统民歌的满族女孩……他们都与民歌有着很深的渊源。邹为说:“选手和百人团成员都身怀绝技,他们不仅能唱,还有非常感人的故事,形成一道亮丽的民歌大会风景线。通过选手和百人团的交相辉映,来体现节目‘原生天籁、律动中国’的主题。”
创作心得 制造中国民歌景观
在《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宣传片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歌是口述的历史,民歌是动听的中国。“我们为第二季节目拟定的目标是制造中国民歌景观,因为只有一档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景观式节目,才配得上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中国民歌。”邹为说。
对比今夏刮起的“嘻哈风”,很多民歌爱好者也期待《中国民歌大会》能够掀起“民歌风”。对此,节目总撰稿郝婧说:“中国民歌有四十多万首,涉及婚丧嫁娶、生产、劳动、家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如果不会唱歌甚至不能生活也不能交流,可见民歌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血液里的。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觉得民歌有距离感,我觉得不是民歌本身小众,而是提供给民歌的平台太少,大家很少能真正地靠近民歌。”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中国民歌大会》让他们听到了很多平日里没有机会接触到民歌种类。邹为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说,“一说到民歌,大家都觉得是来自田间地头,可能略带土气。但我觉得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它来自于田间地头,所以我们更应该把它推上更大的舞台,为大众所认知。”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