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2017年11月29日 11:11:00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寒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我们对于自身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的深切认同和肯定。在当今世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丰富,内涵宽广,既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水源泉。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段论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国在当下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传统的继承,而这并非简单的复古或延续,需要伴随新理论的建设,在创新和创造中赋予传统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向来善于在创造中发展,宋明理学的产生就是宋代学者对经典体系进行的一次重整。中国当下的文化复兴,也需要不断探索文化传统的当代表达形式,以指导当下的生活、解决切实的问题。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应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结构性、主干性因素,注重恢复传统价值的丰富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把握住适宜应用于当下的传统资源。例如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运行规律,总结相应时令、气候、物候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识体系。我们在认识二十四节气时,应关注其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把握其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对于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其次,应探索传统资源的当代表达方式,传统知识体系及其表达方式适宜于过去的生活状态,这往往使得它不能被简单移植到现代生活当中,而需要找准其与时代需求的衔接点和契合点。再次,对传统资源的汲取和借鉴应建立在立足当下的问题意识之上,这要求我们对于时代需求有充分的把握,对于当下的文化现象有准确、清晰的判断,带着明确的问题汲取传统的智慧和营养。例如作为六经之一的《礼经》,它的价值理念始终指导着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但是其中具体的仪节却与时俱进,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通,所谓“礼时为大”。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也需要在传承中展开适宜当代语境的创造。

  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

  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渐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于民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大众文化领域受到追捧,这既是传统文化实现当代价值的重要契机,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全社会的欢迎,中国风音乐的流行、网络小说中古典题材的兴起、传统节日和民俗受到重视、传统服饰成为时尚、古典文化类电视节目被全民追捧……种种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和传播机制都值得重视。这些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挖掘和追踪,我们可以从中探索文化转型的路径,对既有的文化现象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促进传统价值的当代回归。

  社会发展带来的道德建设需求。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社会流动性增大、新兴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这使得道德建设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的问题,也对当代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传统道德理念的资源,探索其对于当代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社会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我国向国外提升自身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名片,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传统的鲜明特色,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挖掘素材,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时代机遇,以文明交流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时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段论述指出,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是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应以包容互鉴取代冲突排斥,在多元和多样中探寻共同的价值理念、长远的繁荣发展。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纵观历史,中华文化一直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怀柔远人,和合邻邦,并以自身文化传统向外辐射,形成了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圈,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沟通和交流文明成果。

  随着全球国际局势的变化,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反思,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体,世界期待中国给出有价值的思想贡献,期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发掘解决当代人类发展困境和国际秩序难题的理论资源。可以说,这一国际地缘政治的调整,正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代契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尽管立足于中国,但并非止步于现代民族国家格局内部,而需要有立足世界秩序的宏大眼光和格局,在全球化格局中寻找传统文化资源的新开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资源,从而打造可持续的、有感召力的文化复兴,为中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崛起提供文化助力。(吴寒)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