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贵州雷山:旅游运作的市场化成就西江苗寨快速发展十年

2018年06月26日 09:01:00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6月26日讯 2018年6月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共同发布了《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

  报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地的灵魂,也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够发展旅游业,最显而易见和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就是由上千栋木构吊脚楼依山就势构成的村落景观,以及蕴含在村落里面的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无论在景观景点的打造、旅游文化产品的供给、还是营销策略和旅游品牌塑造的手段上,都紧紧以苗族文化为引领,全面融入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

  就本质而言,旅游业其实是一种市场化的经济活动。市场以强大的需求功能,自我强大的调节作用和对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对旅游发展的做大做强尤为至关重要。2009年随着国有旅游企业——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西江旅游公司”)的成立,西江旅游发展就走上全面市场化的轨道,对旅游开启了全面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经过十年努力,旅游的充分市场化促使西江苗寨在品牌塑造、综合收入、游客量等方面成效显著,打开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报告指出,西江苗寨历来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村民谋生,以种植水稻为主,烧荒种小米次之,农闲时上山打猎以弥补肉食的不足。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在西江苗寨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西江苗寨开始零星出现各种经营商户,到1995年,整个村寨仅有10户人家从事商业经营,20来户人家从事刺绣品加工,跟全国众多的民族村寨一样,生计单一、经济薄弱,没有任何现代产业作为发展基础。

  2008年,随着“省旅发大会”在西江苗寨的举办,西江苗寨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才逐渐被打破。2009年,西江旅游公司建立后,积极发挥国有龙头企业的市场活化、带动作用,紧紧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几大要素搞建设、抓市场,有力带动了相关市场主体的“包容性增长”。截止到2017年6月,累计在西江苗寨景区注册的大大小小的旅游生产经营主体达1300多户,总量比1995年增长了40多倍,形成了较完整的旅游服务产业链;旅游产业是劳动带动极强的行业,在西江全寨1300多户农户中,99%以上的家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旅游的开发,在参与旅游的同时,虽然有部分农户依然从事农业生产,但总体上整个苗寨已逐渐实现“生产农业”到“休闲农业”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已经不是西江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西江苗寨的支柱产业,成为人人能够参与、个个可以获利的主导产业。

  通过旅游运作市场化,西江苗寨十年旅游发展迅速,2007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量仅为9.8万人,2008年年后西江苗寨游客人数急剧上升,2008年游客数为77.73万人,到2011年就突破了200万人,到2017年就超过了600万人;伴随着游客量的“井喷”,也给西江苗寨带来滚滚财源,旅游综合收入连续十年出现高速增长,从2008年的1.02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49.91亿元。

[责任编辑:张玲]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