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如何融入现代社会? 这份重磅文件划出重点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9日电(记者 上官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9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对《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进行解读。
推动文物工作融入现代社会、融入生产生活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是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全方位制度性供给,也体现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可以概括为突出“四个重点”,强化“四项支撑”。
所谓“四个重点”,一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认知传播方式,要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革命精神谱系和文物价值传播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
“二是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坚守文物安全底线,要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国家文物督察制度等方面实现突破。”
刘玉珠说,三是要坚持文物保护利用并重,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推动文物工作融入现代社会、融入生产生活,要在激发博物馆活力、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大胆探索、开辟新路。
他进一步表示,第四,还要在援外文物保护工程、联合考古项目和文物外展上打造中国品牌、形成中国方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强化‘四项支撑’,就是加强科技支撑,创新人才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投入机制,不断夯实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的“主要任务”里,明确提到要“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
其实,近年来,文物部门围绕着“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也积累不少成功经验。
对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国家文物局将在四个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工作,推动解决一些文物领域长期没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难题。
“一是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顾玉才举例,《如果国宝会说话》和《国家宝藏》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媒体合作,释放更多文物资源”。
“二是落实、落细社会参与的相关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利用的方式和管理模式。”顾玉才解释,同时还要鼓励支持各地对文物合理利用进行差别化探索与实践,释放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潜力、新动能。
顾玉才表示,三是要着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国家文物局将会重点推动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与利用。第四则要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开展文物外展精品工程,打造文物外交品牌;依托国家海外文化阵地和国外文物机构,搭建多层次、机制性的文物交流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文化遗产不能把它‘定格’,文物本身也有生命,应该是发展的、延续的。”顾玉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文物安全谁来保障?
不过,无论文物保护利用的道路如何走,文物安全始终是底线、是生命线。《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亦明确提出,要“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刘玉珠指出,法人违法问题、盗窃盗掘问题、火灾事故,这是文物安全方面集中的三大风险,“我们将检查专项行动和常态监管相结合,并针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专项行动。比如和公安部开展为期6个月的打击文物犯罪,主要是针对盗窃盗掘。”
此外,刘玉珠表示,要继续开展文物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集中整治一批文物安全隐患,坚决预防和遏制文物安全事件的发生。
刘玉珠透露,全国文物系统各个方面的人员加在一起不足15万。志愿者们对文物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还是要鼓励志愿者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文物事业中来。
“对田野文物的监管,尤其是在高山、高寒等人工难以抵达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利用了科技手段。”刘玉珠说,国家文物局在有关部委的支持下,有效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作为文物工作的手段,效果很好。(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