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庆生

2018年10月11日 10:52: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 高凯)“《十月》应国运而生,恪守天职,精心办刊,汇聚名家,不薄新人。为时代和人民立言,无论四季,总有丰美收获。”这是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铁凝为《十月》杂志创刊40周年而题写的贺词。

  在文学圈正是满目疮痍,一派萧瑟的景象的1978年,当人们面对的是一片精神废墟的时候,在北京市崇文区东兴隆街一栋旧式木楼里,一本名为《十月》的大型文学期刊悄然面世。

  这本创刊号刊发的作品散发出强烈的时代信号。

  茅盾、臧克家、杨沫等文坛大家于其中以文学宣示,刘心武的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和“学习与借鉴”栏目中久违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无不昭示着中国当代文学划时代的告别与开启。

  转眼40载,于特定历史节点登场的《十月》随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而发展,并于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推动并记录着中古文学所走过的壮丽旅程。

  10月8日下午,“《十月》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举行。

  王蒙、李敬泽、谢冕、李存葆、梁晓声、舒婷、周大新、叶广芩、刘庆邦、欧阳江河、张清华、肖亦农、方方、陈应松、邵丽、晓航、林白、吕新、周晓枫、陈先发、张锐锋、祝勇、乔叶、张楚、弋舟、徐则臣、石一枫、付秀莹等知名作家齐聚,共同庆祝《十月》创刊40周年。

  回望来路,当年创刊便占得先机的《十月》迅速攀上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制高点。《小镇上的将军》《蝴蝶》《相见时难》《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北方的河》《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绿化树》《腊月·正月》《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天堂蒜薹之歌》《雪城》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相继推出,不断引发读者的阅读热潮。

  从创刊至今,《十月》的中篇小说获得的全国性奖项(“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19部之多。这些作品拥有着的巨大影响力。如王蒙的《蝴蝶》,铁凝的《永远有多远》,邓友梅的《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

  新世纪以来,《十月》仍是中篇小说的主要阵地。

  新世纪以来发表的中篇名篇刘庆邦的《神木》、《卧底》,邓一光的《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荆永鸣的《白水羊头葫芦丝》,叶广芩的《豆汁记》,东君的《阿拙仙传》,吕新的《白杨木的春天》、蒋韵的《朗霞的西街》、方方的《断琴口》、《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弋舟的《而黑夜已至》、东君的《苏教授,我能跟你谈谈吗?》、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等都是三十多年来我国中篇小说领域最重要的作品。

  《十月》的作者阵容可谓名家荟萃,但《十月》并非只重名家,事实上,许多名家是以年轻作者的身份初登《十月》的。

  如铁凝在《十月》头题发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时,年龄不过二十多岁。她曾以“对年轻人厚道”来形容这份杂志。《十月》首任主编苏予退休后曾反复叮嘱看望她的编辑部同事:发现年轻作者是《十月》历来的传统,这个传统一定不能丢。1999年,《十月》开设了“小说新干线”栏目,每期推出同一位年轻作者的两篇小说作品,并配以点评。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文学期刊中,这种做法应属首创。

  二十年来,该栏目已推出近百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中,多数已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小说新干线”也成为《十月》极受青年作者欢迎的品牌栏目。

  2015年《十月》推出“十月青年论坛”,旨在创造以杂志为平台的文学公共空间,围绕《十月》刊发的重点作品,提出文学新话题,探讨文学新现象,营造真诚、理性的批评氛围,搭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桥梁,广受青年作家和批评家欢迎。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当日从读者、编者、作者的三重身份对《十月》杂志做了生动的评价,“《十月》的精神不仅是大气的、持重的,同时《十月》的精神里也有新锐的,也有敢为人先的,充满了锐气、活力和勇气,这是其特别宝贵的品质。”

  他还回忆了《十月》诗歌栏目曾经给读者带来的巨大影响:“我记得在20世纪80代后期,骆一禾在《十月》主持一个诗歌栏目,这个栏目在我们的主流文学期刊中,率先推出了一大批像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海子、西川那样的诗人等等。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对于这个栏目都是怀有很深的感情。”

  著名学者谢冕先生亲切回忆:“《十月》对我来说是非常亲切的一个刊物,它创办的时候这些编辑们都和我有过交谈,《十月》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因为它的诞生是一个时代的结果,那个时代我们大家告别了很灰色的、很苦难的岁月,一起来迎接一个非常新生的生活。通过《十月》杂志,我能够认识好多作家、好多诗人和他们优秀的作品,我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的作品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他们记下了一个时代前进的步伐。”

  诗人欧阳江河先生回忆了在《十月》发表诗歌的经历,动情地讲述了《十月》早期诗歌编辑骆一禾的感人故事,从多个角度充分肯定了《十月》杂志的历史意义:“《十月》作为中国文学生态的一部分,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包括中国和国际接触的文学生活的桥梁的一部分,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真正的、特别深刻的、绝不可替代的一笔。我一直认为有《十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没有《十月》的现当代文学史是不一样的,这不是一般的塑造和记录,而是真正的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的,是具有鲜活的生命”。他表示,“我一直认为《十月》的诗歌确实是中国诗歌史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档案馆,检阅的一个方阵。”

  曾任北京出版集团旗下《十月》主编的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在发言中谈到,《十月》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期刊,还承载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位置。它以更加紧密的姿态实现了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之间的互动,丰富了更多鲜活的作品资源,同时《十月》杂志这些年在文化“走出去”做了一些努力,如最早启动“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联合俄罗斯《十月》期刊每年举办论坛等等。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表达了《十月》杂志对作家的感谢:从1978年创刊时的“以书代刊”,到1980年正式以邮局发行的双月刊出版,再到2004年改为月刊出版《十月》和《十月·长篇小说》两个序列。《十月》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涅槃,发表的许多优秀作品至今还为人所称道、回忆并珍惜。“《十月》40年经典作品朗诵会”当日于座谈会后登场。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学生献上了一场精采纷呈的视听盛宴。现场朗诵的作品是40年来在《十月》上所刊发的名篇段落。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