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推出 深度梳理军旅文学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 高凯)由青年批评家傅逸尘编著的《“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全面梳理军旅文学的作品10日在京举行研讨会。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是文学界第一部系统性研究、评论、推介“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的专著,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阅读参考与学术资料。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傅逸尘撰写总论,每名作家小辑收录有评点文章、作家作品论以及作家的代表作、创作谈、对话录、创作年谱、评论要目等。
进入21世纪,“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创作逐渐为中国当代文坛瞩目,作为一个极富朝气、活力、实力的写作群体,他们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视角,观照着当代军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情感,为新时代的军旅文学开拓了新的资源和面貌,为21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经验、形式,为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留下了鲜活见证和深刻注脚;与他们的创作成就相比,相关的研究和评论还远远不够,几成空白。
有鉴于此,80后青年批评家傅逸尘对70后军旅作家群体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首倡以“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概念对这一群体进行命名,并撰写了大量相关的理论、综述、作家作品论等文章;从2014年起,傅逸尘在《神剑》杂志主持“新生代军旅作家对话录”专栏,累计推出24位青年军旅作家,在业内引发关注。
此次《“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的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朱向前、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的概念命名、思想内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创作面貌、美学风格等作了分析。
李敬泽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军队建设也进入了强军新时代,相应的军事文学乃至于军旅作家的职业道路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也面临新的前景,迫切需要思考军事文学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发展。
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问题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我们习以为常的,从上世纪90年代沿袭下来的所谓的军旅文学的‘特点’,将把我们带到哪去,这是特别严肃的问题。有些特点我觉得确实需要严重反思,包括私人化、日常经验,军事文学是个日常经验问题吗?把军事生活写成鸡毛蒜皮、一地鸡毛,这个从1990年代以来也成了一个套路,而且对年轻一代作家影响至深。包括要在军人身上发现人性,人性这个词用的也很怪,现在动辄就说人性化,好像只有那些琐碎的、软弱的那才叫人性,那么崇高的、有力量的那就不叫人性吗?”李敬泽说。
他进一步表示,“我们要从更广阔的时代视野来看中国军事文学现在置身的新的时代语境,需要深切反思哪些是真正好的传统,哪些是需要剔除的影响因素。在更宽泛的美学意义上、人性意义上,军事文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包含着中国文学迄今尚未充分解决的一系列美学问题和美学挑战。新生代军旅作家要立志,要有大的眼光,就是军旅文学在新时代,既有沉重的责任,又面临着崭新的发展前景,新的时代条件、新的责任一定会带来新的巨大可能,新的巨大可能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作家去把它变成现实,变成我们的作品,所以在这方面我个人也是充满期待的。”
徐贵祥直言傅逸尘是对新生代作家和作品最有发言权的人,“‘新生代军旅文学’这个概念的出现,傅逸尘当仁不让,新生代并不是对老生代的革命和颠覆,这一代和上一代作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新生代确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每个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新生代之新不仅仅是年龄上的,而主要体现在创新上。”
他指出,“日常化、碎片化、低视点的叙事,导致一些新时代军旅作家对当下军旅生活的表达和停留在表层,这远远不够。我特别同意傅逸尘在序言中的呼吁,‘即便不能给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至少也要写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经验,即便不能整体性、超越性的思想,至少要具有思辨的眼光和立场,新生代军旅作家也迫切需要跳脱,以保有未来发展多项度和可能性’。”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认为,“军旅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确实有它非常独特的地位,有它独特的作用,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我们今天面临的局势应该说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军旅文学是不是能够提供更加有力的世界想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谈及自己此次的编著作品,傅逸尘称,“事实上,‘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命名和阐释,我正是想向我的父辈评论家们那样作出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他直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的青年写作越来越暴露出经验的匮乏、精神的困境和思想的贫瘠,对于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转型等等重大的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体察。当面对这些私语化写作的时候,我一直在文章中强调和重建英雄叙事。这种对崇高的阳刚的文学审美理想的追求一直伴随着我的批评实践。”
“到了这套《“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我也尝试着用一种‘笔记体’批评的方式,抒发自己的随想和体悟。在对这二十一个青年作家作品的跟踪阅读中,我收获了精神的成熟,也窥见到了自己青春的背影。”傅逸尘说。(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