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家名角汇聚沪剧“娘家” 浦东打造戏曲发源地联盟

2018年10月25日 09:01: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10月24日电 题:名家名角汇聚沪剧“娘家” 浦东打造戏曲发源地联盟

  作者 李姝徵 郁玫

  一树繁花初展蕊,满城尽是丹桂香。桂花的甜香伴着悠悠戏韵,将秋色中的浦东川沙古镇装点得分外梦幻。

  这座丹桂飘香的江南古镇,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沪剧的“娘家”。沪剧源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村气息,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1979年重建的川沙沪剧团,曾创下连续7年平均每年演出370场的骄人纪录。

  “有戏”的川沙古镇不仅孕育了沪剧,其间丰厚的戏曲土壤更吸引了各色剧种名家纷至沓来,共助浦东戏曲“百花盛放”。

  “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城小学的活动室里,雏凤清声、水袖款摆,“小宝玉”和“小黛玉”们正在排练越剧《红楼梦》。据新城小学校长龚彦介绍,自去年9月起,该校每个班级都开设有传统戏剧艺术普及课程。此外,更和越剧名家赵志刚的“赵氏工坊”密切合作,将戏曲名家指导引入浦东校园。

  于上海而言,越剧既是“外来客”,更是“旧时友”。越剧发源于浙江嵊泗,却发祥于上海滩的十里洋场,“越剧十姐妹”抵沪后更让这朵“仙葩”绽放得愈加娇艳。

  早在63年前,川沙已有多支专业越剧团,而如今的“金沙越剧团”作为民间业余剧团,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越剧在浦东川沙的群众基础很好,许多民众爱看戏也爱唱戏。”因此“赵氏工坊”一年前便落户川沙,赵志刚表示,除了送戏进乡村、进社区,深入校园“栽花育苗”亦是他们的着重点。

  除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川沙流淌千百年的文化脉络更让戏曲名家“青眼”有加。川沙古镇老宅“内史第”不仅是黄炎培故居,也走出了宋庆龄等宋氏家族成员,以及胡适、沈毓庆、黄竞武、黄自等数十位名人;浦东传统手工“三刀一针”中的“一针”更与戏曲唇齿相依。

  “一针”指的是绣花针。浦东川沙一带的妇女,很早就会用一根针在很大的线网上编织图案,制成各种装饰品。浦东不仅是上海向西方各国出口刺绣产品的重要加工基地,更与戏曲服饰制造息息相关。

  “戏曲振兴到复兴,是需要全面复兴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中国的传统戏曲保护历经演员培育、编剧培养,眼下,戏曲服饰工艺同样应该得到保护,“这些手艺的失传将是中国戏曲的损失。”

  戏曲服饰的一针一线,犹如演员的一字一腔。谷好好认为,浦东川沙不仅“有戏”,更有让观众了解戏曲“幕后的艺术”。

  未来,“有戏”的川沙更将“星光熠熠”。于11月开幕的川沙戏曲大会届时将聚集尚长荣、罗怀臻、吴孝明、谷好好、茅善玉等戏曲“名角”,全国戏曲发源地联盟、中国戏曲教育联盟川沙创作采风基地、长三角戏曲联盟中心、沪剧国家级传承人茅善玉沪剧传习所亦将落户浦东川沙。

  经国家普查,中国现存348个剧种。“在348个剧种中,我们只是一粒沙,”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党委书记王小君表示,川沙希望借助自身“聚沙成塔”,团结全中国的基层院团,让中国传统戏曲得以“百花盛放”。(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