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盔头老匠人过新年:忙起来的日子才有“年味”
(新春见闻)戏曲盔头老匠人过新年:忙起来的日子才有“年味”
中新社安徽安庆2月10日电 题:戏曲盔头老匠人过新年:忙起来的日子才有“年味”
中新社记者 缪璐
73岁产云秋的春节本该全家团聚,儿孙绕膝,他却一直守在自己的泰和祥戏装盔帽社。“在外的戏班子过年都回来了,盔帽订单变多了,为了保证质量,我除夕都没回家,这样忙起来的日子才有‘年味’。”产云秋告诉中新社记者。
安徽石牌素有“戏曲之乡”之称,产云秋是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从13岁学徒开始,产云秋已经做了60年戏曲盔头。戏曲盔帽俗称唱戏人的“行头”,在舞台上能丰富剧中人物的“神”“型”“行”。产云秋说:“看戏的人要了解戏台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第一眼便是通过盔头,所以马虎不得。”
九龙冠、七凤冠、紫金冠、元帅盔、公子巾……100多种戏曲盔头,每一样制作都要花费大功夫。盔帽制作大体都要经过铜版纸刻版、描绘花纹、铁丝串联、挤粉、串珠子、挂绦子等十几道繁复的工序,一顶简单的戏帽便要花费5天时间。
制作过程的耗时耗力,加之之前戏剧的不景气,产云秋曾一度产生了改行的念头,“我学徒的时候,过年时是最忙的,那时候没电灯,我们几个人都是围着汽灯赶工,但后来盔帽一度无人问津,真的觉得要是不改行就活不下去了。”
每当看到戏台上演员披挂上阵、字正腔圆地表演,台下观众兴致盎然地欣赏、鼓掌时,产云秋心中就满是不舍。“我就一直跟自己说,要不再坚持一下。”就这样,产云秋终于盼来了戏曲盔头的“好日子”。
随着戏曲文化的普及,不少年轻人开始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腊月里有一个湖南师范大学的小姑娘从网上找到我的信息,专门跑过来说要跟我学手艺。之前还有一个北京大学的小伙子在我这儿研究了3个月,写了一本厚厚的论文。”产云秋颇为欣慰。
想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多,产云秋也看得更长远。他说:“学做一两个盔帽很简单,但关键还是要‘成大事’。”到产云秋的戏装盔帽社下过订单的人都知道,只需要把戏名报上来,“帽子产”便会把里面角色所需要的盔帽名称详细地罗列出来,而且保证不出错。
产云秋:“学习戏曲盔帽的手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只有将盔帽文化和戏曲知识烂熟于心,才能在制作时得心应手,不张冠李戴。”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地精益求精,产云秋制作的戏曲盔帽入藏徽班博物馆临展馆的同时,也在2018年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亮相。
据产云秋回忆,在他所接待的观众中,也有来自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从盔帽的历史到制作工艺,他们都十分感兴趣,一直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今产云秋正着手扩大戏装盔帽社,比往日更忙碌。他说:“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坚持把‘石牌戏曲盔帽制作工艺’传承和弘扬下去。”(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