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柳絮入诗 不只相思

2019年05月23日 08:32:00来源:北京晚报

  柳絮入诗 不只相思

  ▌李楚翘

  前几天北京城闹柳絮,小小白绒漫天乱飞,塞人口鼻,令人苦恼。其实,这种“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现象很早就被我们的祖先捕捉和吟咏,并被赋予种种奇趣联想。今时今日,柳絮惹人生厌;曾几何时,它却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做杨花。无根无蒂的柳絮,可代指他乡漂泊的游子,可讽刺趋炎附势之徒,还有不少人借柳絮来写爱情,为这一自然现象增添了悱恻芬芳之韵。

  目前流传下来的年代最早的柳絮情诗,出自一位贵族女子之手,她就是北魏宣武灵皇后,史称胡太后。据《魏书》记载,胡太后聪颖多才,善于诗文,通晓佛经,还能和侍臣们比赛骑射,是一位行为前卫的奇女子。丈夫宣武帝死后,她临朝听政,由此认识了武艺出众、容貌瑰玮的将门虎子杨白花,于是“逼幸之”。可惜春风有意,杨花无情,杨白花不愿做太后的金屋情郎,于是改名杨华,带着家人出逃江南,投奔了梁朝。痴情的胡太后追思不已,写了一首《杨白花歌》,用谐音和比兴的手法来怀念远去南方的心上人:“阳春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含杨花入巢里。”

  爱情面前,垂帘贵妇也成了痴心娇娘。诗中看似句句写杨花,其实句句写相思,柔肠寸断之情亦如杨花飘荡之姿。诗成后,胡太后还令宫廷乐队昼夜演唱,呼唤情人“回巢”。虽然这段私情最终不了了之,但这首构思巧妙、音韵缠绵的《杨白花歌》被传唱开来,成为北朝乐府诗的代表作之一。王夫之评价这首诗“贤于南朝天子远甚”,虽是闺阁之作,但一语双关、托物怀人,真切地道出了失恋之苦,比浮艳空洞的南朝宫体诗要高明不少。

  有趣的是,柳絮最开始入诗是用以比附相思离愁,后世文人们又根据柳絮轻浮无根、随风四荡的特点,引申出了对于爱情中轻狂之态的象征。欧阳修的“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逐飞絮过东墙”,晏几道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都是惟妙惟肖的描写。

  到了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笔下,同样借柳絮写情,有了更复杂的含义。吴伟业有一首咏叹明末名妓陈圆圆的叙事长诗《圆圆曲》,历数陈圆圆与爱人吴三桂在甲申之变中的聚散离合,夹叙夹议,用典颇多。陈圆圆歌妓出身,后为吴三桂之妾,相传在李自成起义军进北京城时被义军头领所掳,致使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圆圆曲》中在叙述陈圆圆遭掳这一重点情节时,就使用了柳絮的意象,来比附她悲剧的命运与被误解的心思:“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先不论吴伟业对于起义军的评价是否合理,其中“思妇楼头柳”化用了王昌龄《闺怨》诗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象征陈圆圆洗尽铅华、日夜望夫的坚贞之情。然而,义军头领为坊间艳名所惑,仍把她当做随意可掇的“天边粉絮”,强行掳去,致使佳人沦落春风,再度漂泊。这里,吴伟业延续了唐宋才子们以柳絮喻欢场女子的文学传统,也结合复杂的历史情态加入了新的解读。后面写到陈圆圆自伤命运,感叹“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借柔弱无依的飞絮落花摹刻她乱世飘零的经历,又带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讽喻之情。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