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漫大展 重温经典之作
百年国漫大展 重温经典之作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7月20日,《百年国漫大展Y-COMIC-X?》于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展,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中国漫画初长成”“连环画的黄金时代”“外来影响下的新国漫”“国际化与数字化”“独立精神”“漫画与多媒体时代”六大章节,展出来自85位中国漫画家的400余件漫画作品,包含73件珍贵手稿。
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回溯国漫往昔,能重温一部部承载文化记忆、演绎民族故事的经典之作;探索时代更迭下中国漫画的现在与未来,则见一个个鲜活、创新、独立的新漫画人。
展览将展至9月30日。
“特色国漫”近年风靡国际
漫画是个包容度很高的艺术门类,从报刊媒体上针砭时弊的讽刺幽默画,到更广泛的插图、插画,再到连环画(昵称小人书)、绘本,全都是漫画。作为一门艺术,漫画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拥有着从水墨、工笔、木刻、白描、壁画及至国际化的多元绘画风格,渗透着中国数千年积淀的审美趣味与涵养。
在中国,漫画不局限于叙事绘画或视觉文学,而是以一种伴随着现代中国成长的文娱形式存在,不仅大众喜闻乐见,文豪墨客也极力推崇。近一个世纪前,时任《文学周报》主编的郑振铎被丰子恺的一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打动,主动请缨要帮他出版画集,夏丏尊、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纷纷提笔作序跋。1925年,《子恺漫画》发行,这标志着现代中国漫画的开端。随后,被誉为“一代漫画大师的摇篮”的《上海漫画》《时代漫画》先后发行。那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是中国漫画启程的黄金时代。
近百年来,中国漫画在画风、题材、媒介等方面持续演变,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国漫”风格。从画风上,“国漫”经历了从传统技法到吸收对话气泡、速度线、分镜等国际化风格元素的转变,直至近年来形成风靡国际的“特色国漫”。
从题材上,“国漫”涵盖日常生活、文学名著、玄幻武侠、校园与科幻等广泛领域。从媒介上,数字化浪潮让漫画从纸本延展到屏幕,“读”与“画”的定义随之演变,并反过来影响、改变着漫画的创作方式。但不论形式如何改变,出色的漫画作品,都是描画人间百态、世相万千的,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幽默隽永的只言片语,读之莞尔,后若有所思。
呈现“国漫”创作大集合
百年国漫大展上星光熠熠,呈现出“国漫”创作难得一见的大集合。
你会在“中国漫画之父”丰子恺的寥寥数笔中找回失落的童心:此番得到上海黄浦区丰子恺研究会惠允,将丰子恺一套二十幅赠予幼子丰新枚的儿童插画中的四幅,首次面向公众展出;你会遇见童年的荧幕玩伴,在《三毛从军记》中重温经久不衰的漫画人物“三毛”,体会三毛“父亲”张乐平的诙谐与温情;你会在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之一“猴子捞月”里瞥见《大闹天宫》中美猴王的雏形;你会饱览中国连环画的巅峰之作:连环画“四大名旦”之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国“线描泰斗”贺友直的《我自民间来》,“白描圣手”顾炳鑫用中国古代版画线描绣像塑造的领袖列宁,中国动画电影代表作《哪吒闹海》总设计师张仃的水墨手稿,戴敦邦二十年畅销绘本《红楼梦插图集》……
斗转星移间,外来影响下,国际化、数字化与多媒体化的一大批新国漫展呈现眼前,包括有上世纪90年代漫画先驱《画王》、校园畅销冠军《漫友》、将港漫引入大陆的主力军《漫画原子弹》等里程碑式的重要漫画杂志,及《爆笑校园》《神精榜》《逃学事故》《乌龙院》等少年漫画,《老夫子》《包拯传奇》等享誉国际的漫画系列,还有在网络上超高人气的夏达、早稻、猪乐桃、姚非拉、Tango、罗小黑、一汪空气,以及极富独立精神的Benjamin、我是白、甘木、左马、Dick Ng等当代漫画家,和当红国产漫画《镖人》《一人之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等。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