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大辞典》因错误太多被下架
《桐城派大辞典》因错误太多被下架
编纂委员会回应:接受批评意见以完善书稿
“据可靠消息,《桐城派大辞典》一书已全面下架。本人的相关质疑文字也将全部删除。”8月4日,安徽枞阳民间学者陈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信息。当天,记者从《桐城派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得到证实,该书确已下架。京东、当当等网站的官方销售渠道也下架了此书。这距离7月14日《桐城派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举行新书首发式暨研讨会不到一个月。
据媒体报道,“辞典是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全国首部以一个文学流派为内容的文史工具书,填补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辞书史两个领域的空白”。
该书由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于2011年立项,安徽省内外11名专家参与编纂,耗时8年完成,总字数为2482千字,全书设立《渊源背景编》《作家编》《著作编》《文论编》《研究评论编》和《文化遗存编》6个单元,广泛收录桐城派历史文化知识及其研究成果。今年5月,经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然而,这部让学术界甚为期待的著作,却遭到了部分地方学者以及桐城地域文化爱好者的质疑。
“《药地炮庄》错成《药地饱庄》,‘珰祸’错成‘王当祸’,《诸子燔痏》错成《诸子蟠有》。”陈靖是一名桐城地域文化爱好者,自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收集桐城、枞阳地区明清以来的地方文献,目前藏有本地各姓族谱500余种、各种地方文献上千种,并有学术文章发表和相关著作出版。
“我对桐城地域文化方面的书籍一直比较关注。看到大辞典出版的消息后,便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主要是便于日后查询。”7月25日,陈靖粗略浏览了三天前从网上订购的辞典,只翻看了80页,他便发现了4处明显错误。例如,书中将“张敏求”介绍为“号勋园”,但“勋”实为“勖”。
在仔细阅读部分章节后,陈靖发现,几乎每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他随即进行了简单梳理。“从标点符号的使用、错别字等基本错误,到文言白话的夹杂表述、古今地名的区划混乱等方面都有问题。就我所关注的地域文化方面,我粗看的20页里,已发现错误达300处以上。”
“一本书出点问题在所难免,读者也不会那么苛刻,但不能错到如此离谱。比如说,‘南湾’错成了‘南弯’,‘杜濬、杜岕’错成了‘杜溶、杜齐’。”陈靖说。
记者了解到,这并非首例国家资助的图书项目出现问题。今年上半年,《广西石刻总集辑校》同样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饱受质疑,最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课题“广西石刻总集整理”被撤销。
关于辞典的错误,一位桐城地域文化研究者也在名为“六尺巷文化”的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指正。
他指出,词条“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中连续出现三个错别字:“‘桐城张姚二姓侦天下半部缙绅’,‘侦’当为‘占却’;‘张廷璩’应为‘张廷瑑’;‘张若淳’应为‘张若渟’。”词条“双溪草堂”中提到的构筑年份应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而不是“康熙二十年(1681)”。词条所提道的“赐金园”建设年份应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而非“康熙四十年”……
他认为,桐城派研究正方兴未艾,还远没到客观圆熟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编一部辞典,普及桐城派基本知识,展示研究成果,极有意义。“同时,构建辞书框架,分类搜寻词条,逐条编纂内容,也需要担当和勇气。”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编纂这部大书,涉及1100多位作家、7000多部作品,实属不易。其开创之功,劳力之巨,理应致敬。”对于辞典出现的问题,该研究者认为,一是研究开放度不够,没有更大范围地发动桐城派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没有更好地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二是操之过急,急于成书,急于出版,可能是个“早产儿”。
在陈靖看来,辞典出现众多错误,编纂书籍的专家负有责任。他认为,一方面编纂团队对桐城地域文化不够了解,掌握的史料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编纂采用史料及甄别核实没有严格把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桐城派研究专家表示,总体上,这部书是值得肯定的,贡献也很大,在桐城派研究过程中,需要这样一部著作。
他同时认为,“错误确实很多,这对一部辞典来说是不应该的。书推得过急,导致把关不严。作品出来之后,应该把圈内的专家集中起来,分别审一下书稿。”
针对外界的质疑,辞典编纂委员会一名负责人表示:“这本书意图是好的,可能差错多了一点,欢迎以完善书本为目的的批评意见,批评越多,我们吸收的营养越丰富。”他认为,时间太少、整稿过急,参与人员分散无法集中讨论,导致编写中出现问题。
日前,辞典编纂委员会也在网上作出回应:“本着对桐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面对批评和质疑,我们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将对错误之处认真记录、对疏漏之处予以补充、对相关争议审慎择取,在重印时一并修改。”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汪习习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