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如何让文旅景观持久“网红”

2023-02-24 09:2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春节以来,多地文化旅游景点呈现出游人如织的热火场面,故宫、三星堆等景区一票难求,西安大唐不夜城、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文化景区人潮涌动,北京鼓楼、上海武康大楼等历史建筑成为讨论热词。当文旅景观变身网红打卡地,多地重建古城墙、衙署、寺庙等建筑,并引入商业经营,意图打造文化旅游名片,打造翻版“不夜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一些文化景观的开发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原真性”与“可观性”常被人们对立起来,不少复建项目缺少对历史城镇本体的深入研究,在城镇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细节上缺乏考古和文献依据,甚至因为原真的历史建筑过于老旧、不够大气,而拆旧建新,使得新建景观失真、失形、失味。

  在景观的展示、经营上“千城一面”,缺乏创新性的文化和旅游体验设计,铁板鱿鱼、臭豆腐、网红小吃成为景区标配,古城的原住民却被迁移出城外安置,民俗传承难以为继。在流量经济的热度下,复制粘贴或许能引起一时关注,但从长远看来,深入发掘地方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因地制宜做好文化景观创新设计,方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展示、利用的前提。泉州、正定、平遥等古城之所以成为长线文化旅游热点,其基础在于对古城城市格局与历史风貌的悉心保存。每座城镇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技艺精巧的历史民居、沿用至今的历史街巷、城市建设中发掘出的考古遗址、近代以来的革命文物和工业遗产,都足以成为地方特色文化景观的“根”与“魂”,为游客带来真实、完整、独特的文化体验。

  地方文化特色的深入发掘是文化景观繁荣发展的基石。西安、开封等古城的旅游热,其背后是相关城市多年的基础研究支撑和文化传承探索,体现了考古研究、历史文献研究、建筑史研究、古代服饰研究、民俗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的综合成果。如西安唐代文化景观的营造中,城市考古中揭露的唐代建筑基址、唐代墓葬壁画中所见的建筑形象,都成为复原参考的资料。由此,文化景观的开发需要当地高校、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积极发掘地方志和考古资料中的文化信息,利用口述史、民族志调研资料,发现、提炼特色民俗资源,使之转化为文化景区中的展示要素。在景观营造中,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保护好地方的原生文化生态和居民的原真生活环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助力真实而生动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创新文化呈现手段是文化景观保持吸引力的重要路径。博物馆文物、历史建筑、非遗民俗的展示都存在一定的知识门槛,传统建筑本身的构造特点使得我国的考古遗址多以土遗址为主,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难以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AR、VR等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历史文化景观的阐释方式、展示模式,历史环境、历史场景得以再现,带给游客沉浸式的生动体验。三星堆、敦煌等博物馆已经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了“让文物动起来”的诸多有益探索。精品化的情景式文化演艺、体验式文化活动也为有关景观的展示体验更新、提级,值得同类景区参考、借鉴。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