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的字画 是消遣也练真功
梅兰芳(中上)、程砚秋(中下)、荀慧生(左一)、尚小云(右一)合影
在上世纪京剧舞台上,涌现出不少享誉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其中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被人誉为“四大名旦”,他们不仅京剧演得好,而且都喜好书画,为此,他们不惜请名师指点,加上自己勤奋好学,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大名旦书画各具特色
提起梅兰芳(1894—1961年),可谓家喻户晓。他是杰出的京剧大师,与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有“四大名旦”之誉,梅为之首。他也是“梅派”艺术创始人,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中国进军好莱坞的第一人,他广受赞誉,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曾经倾倒无数的中外美男。在西方人眼中,梅兰芳先生俨然成了中国京剧的代名词。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出身于京剧世家。梅兰芳在演戏之余,也尤喜爱书画,早年花卉师从王梦白、汤涤,人物画师陈师曾、姚茫父。以后又受齐白石的影响,加上其自身艺术修养也非常深厚,绘画成就突出。他的绘画创作,出笔秀逸,有华新罗风格。梅兰芳擅长人物、花卉、山水,尤以仕女、佛像、达摩最拿手,其作品清丽秀雅、神形兼备,画如其人。梅兰芳地位很高,生前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梅兰芳文集》《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尚小云(1900—1976年)名德泉,字绮霞,直隶(今河北)人。幼年在三乐科班学艺,初习武生,再学老生,后改青衣。功底深厚。尚小云在京剧舞台上以嗓音宽亮,唱法以刚劲见长,也称“尚派”。
尚小云自幼喜爱书画,曾得到众多名家的指导,如陈师曾、姚茫父、亢兴北、溥心畬、王梦白、王雪涛、颜伯龙等。尚小云工书画,长于松、兰、竹、菊、灵芝等花卉,兼及山水,洒脱大方,韵味独特。其书问艺宋伯鲁、林开暮、陈名侃、梁鼎芬、陈海若等,早年习翁同龢,晚年学王羲之,秀挺苍劲,很见功力。他亦是大收藏家,上个世纪40年代创办荣春社时,义卖大量藏品助学,1959年向陕西省博物馆无偿捐赠赵千里、唐棣、金圣叹、董其昌、张瑞图、八大山人和石涛、金农等宋元明清时期书画稀世珍品66件,可谓达到书画和收藏的高超境界。
程砚秋(1904—1958年)出身于破落的仕宦世家,幼年家道中落,为生计,6岁投荣蝶仙下,随荣蝶仙练武功,从荣春亮习武生。他11岁时初次登台,便以文武各功稳练超群崭露头角,得到内外行的一致赞扬。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的演出,得到了诗人、剧作家罗瘿公的扶持、培养,程砚秋的艺术炉火纯青,并创立了有广泛影响的“程派”艺术。
程砚秋生平雅好书画艺术,早年从著名书画家汤涤学习丹青和书法,画艺书艺大进。他在编演新剧之余,总是喜欢挥毫习书,凡有所求,无不酬应。尤其是他的书法,从老师罗瘿公的指授和影响,由魏碑入手,经长期研习而成,其书法作品工整得体,章法稳健、浑厚端庄,格调高雅,颇受人们的喜爱。
荀慧生(1900—1968年)自幼在义顺和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演花旦、刀马旦。功力深厚,曾吸收梆子的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对京剧传统的技法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表演风格,也称“荀派”。
荀慧生 桃园幽居立轴(2011年上海泓盛5.75万元成交)
荀慧生由于自小家贫,不曾上学,后从事京剧演出深感没有文化的痛苦。于是,他在演出的同时刻苦学习汉字,为了强迫自己学好汉字,他坚持每天用小楷写日记。早年在北平还拜名家胡佩衡为师,学习绘画,据悉,他每天演完戏后都要精心作画,翌日晨携画到老师家求教。他曾说:“借鉴国画艺术,融化在戏剧舞台上,更能丰富我们的艺术创造”。胡佩衡对他的绘画艺术评价很高,曾题词咏道:“性灵烂漫见天真,余事丹青妙如神。信是纤尘原不染,本是明月作前身。”1921年,荀慧生到沪献艺,因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拿着自己所绘的书画册页,在书法家刘山农的介绍引荐下,向吴昌硕请敎。吴昌硕本来就喜欢京戏,见21岁的荀慧生不仅擅长京戏,而且有意于书画艺术,十分重视,欣然阅毕册页,并满心欢喜地予以指导点拨,使荀慧生得到许多启发。从此他便对吴昌硕行弟子之礼,甚为恭谨。1927年春,荀慧生再从北京赴沪献艺,在一品香向吴昌硕补行拜师礼,当时也有不少名家在场,荀慧生就正式被列为吴门弟子。1928年荀慧生闻知吴昌硕去世噩耗后,特从北平赴沪,扑在吴昌硕身上大哭不止。之后,荀慧生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叶恭绰、寿石工、李苦禅、王雪涛等人求教,画艺益进。荀慧生擅长青绿山水、花卉、书法。青绿山水色雅而不妍丽,山石飞瀑、皴擦点染皆合法度,根植传统,无越雷池。观书画而识人,荀先生应是恪守传统、小心谨慎之人,解放后,荀还多次与傅抱石和钱松嵒合作绘画。据说,老舍、欧阳予倩、叶恭绰等人生前都十分喜爱他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