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景展示包拯清正为民的“治端”历史

2018年01月02日 10:27:00来源:南方日报

  12月25、26日晚,全国首部全景式“包公”题材大型原创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在广东粤剧院上演。该剧讲述在北宋年间,包拯奉朝廷之命在岭南端州(今广东肇庆)任知军州事期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故事,展现了包拯以国为重、以廉为先、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树立了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体恤民情、敢于担当的好官形象,深度揭示了惩奸除恶和为民造福相结合的清官思想,是肇庆市本年度文艺精品创作扶持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中共肇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联合高水平创作团队倾力打造,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肇庆学院联合出品。

  《青天之端》由国家一级导演、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导演谭颖担任总导演,全国金话筒奖得主、《烽火·冼星海》编剧陈晓琳担任编剧。该剧首次全景式地再现了包拯主政端州三年间从民生凋敝到“大治”的艰难历程。此外,该剧还创下了用音乐剧的形式展示包公形象、从忠孝廉勤角度塑造包公形象等多个全国“第一”。

  全剧总计120分钟两幕8场,剧情紧凑、跌宕起伏,融合岭南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既有岭南风情舞,又有西洋咏叹调;舞美和对白设计的广东和肇庆特色鲜明;全息投影技术展示亦真亦幻的影像和舞台艺术交互融合,给广州观众带来一场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视听盛宴。可以说,《青天之端》是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廉政文化基因,创新廉政文化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接下来,《青天之端》将在全国各地公演,并有望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聚焦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全新角度塑造包青天形象

  作为中国清官中的标杆人物,包拯的故事家喻户晓,此前诸多影视作品更让其清廉形象深入人心。

  作为全国首部“包公”题材大型原创音乐剧,《青天之端》将主要矛盾汇聚在廉洁与贪腐的斗争上。通过重现端州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官场生态,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理念展露无遗。

  整部音乐剧将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与人们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故事相结合,结合廉政文化、历史文化和肇庆特色于一体,既有悬疑、反腐的故事情节,也有展现家国情怀的内容,大大增强了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江水滔滔,风起云涌,北宋年间,包拯乘船,驶向端州……12月25、26日晚,广东粤剧院灯光渐暗、序曲响起,观众的目光逐渐集中到了舞台中央。

  包拯自请前往“40年不治”的端州任知州三年,当时是他第一次担任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就遇上砚坑仓库端砚被盗。在探查端砚失窃案的过程中,包拯一边断案,一边呕心沥血治理端州,做了兴学教化、只征贡数、排沥垦荒、挖井除疾、归顺僚族、建设新城、不持一砚归等7件民心事。当包拯侦破贡砚被盗案、贪腐官员被抓之时,剧情被推向高潮。

  在剧中饰演“包拯”一角的是男高音歌唱家、广东女子职业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卢雅斐,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音乐剧。为了把包拯演“活”,卢雅斐除了揣摩剧本,还密集观看电影、电视剧、地方戏中的“包青天”,汲取表演灵感。他说,“音乐剧是综合艺术,除了演唱更需要表演,这部剧里的包拯唱段阳刚正气,但不同于以往‘高大全’形象,他不是黑脸、没有月牙,更接近历史真实,也更‘接地气’,并不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

  编剧陈晓琳透露,包拯在端州三年,所留史料不足百字,创作难度极大。但总体上,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故事情节大部分参照了历史文献,如包公打井、包公治水、劝瑶归汉、治理砚市等情节均是根据历史大事件编写,而贯穿始终的悬疑大案则是虚构的。“我希望,用新的思维和审美塑造一个更接地气的包拯,他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抱负也有苦乐,而不再是过去那个在戏曲中神化了的包公形象。”陈晓琳说。

  为此,陈晓琳在剧情设计上,也增加了爱恨情仇,并通过宋词、英雄救美等手法展现浪漫的爱情,既以史为据,又不拘泥于史实,通过对历史的再认识与感悟,深挖人物之魂,重点呈现包拯的思想观念、民生情怀、为官处事之道。

  很多观众在观看完整部剧后都表示,他们对包公治端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更难得的是,这个包公更贴近人心了。

  廉政教育要取得实效,既要讲究内容,更要创新形式、感性表达。如果枯燥无味、墨守成规,宣传教育的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该剧的剧情虽然发生在宋代,但观众并不感到陌生。相反,通过剧目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分析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也可以给他们启迪。

  “这部剧里,包拯除了是个好官,也是好儿子、好丈夫,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让人觉得可信可敬可学。”一位广州观众观看演出后说。“看了这部剧后,包公的形象更立体了,剧中传递的廉政信号不是生硬说教,而是水到渠成。”广州铁路置业公司党员丁梦衡说,用音乐剧承载廉政教育更有感染力了。

  在总导演谭颖看来,《青天之端》有着很强的思想性,置身当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它有“以古鉴今”之效,亦有勉励和劝喻当下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要勤政廉政善政的深意,这其中的“教育点”,肇庆市纪委给予了大力指导。“包公生活在宋代,他在肇庆(当时的端州)做的七件大事都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传递了‘心无百姓莫为官’的千古至理。如何将看似久远的人物、故事讲述得亲切、贴近,是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

  解读

  地域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呈现视听盛宴

  《青天之端》吸取岭南地域文化元素,尤其是舞美、舞蹈道具、对白,充分体现了肇庆的文化特色。当包拯侦破贡砚被盗案、贪腐官员被抓之时,剧情推向高潮,包拯细数贪官之过,对“贪者民之贼”再三掷地有声地唱出“冇得倾”,对贪腐的“零容忍”,让观众纷纷叫好。剧中不仅出现了米仓巷、披云楼、砚洲岛,贯穿整部剧的道具裹蒸以及专门编排的“裹蒸舞蹈”,更展现了肇庆的地理风光和人文风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音乐剧是“舶来品”,但在作曲上该剧有着强烈的广东音乐的特色。作曲家高佳是一位80后,他说,一般音乐剧作曲偏向时尚现代,但这部音乐剧人文历史醇厚,是一部廉政主题的正剧,作曲上很难驾驭,“这与我此前接触较多的影视音乐和百老汇式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和配乐完全不一样,复杂程度也更高。”

  经过几次和导演的探讨,最终高佳改变了一开始类歌剧化的创作方向,而采用了更凸显本土特色和中国语言的作曲方式,“不管什么风格,合适才是最重要的。”高佳出生于广州,自小对广东音乐有天然的亲近感,通过对《步步高》《彩云追月》等一些广东音乐符号性元素的重新整理,他将西洋技法与民族旋律相结合,让整部剧更具现代化气息的同时又不失岭南风味。

  尤其是该剧反复出现的歌曲《清心直道》《荷花映青天》等旋律优美,歌词富有韵味,获得观众好评。不少观众表示,剧中每个演员都唱出了角色的个性,比如年轻的双儿唱得比较高扬清脆,包拯的夫人唱得稳重大方,让人切实感受到音乐剧的魅力,尤其是包拯和董氏跋山涉水中的二重唱《千金一诺》更彰显了包拯的爱民情怀和举案齐眉夫妻情。

  除了高佳,该剧作曲团队中还有两位90后,整个主创团队都偏年轻化,但组织纪律性强、配合程度高,年轻人的加入也大大激活了整个队伍的活力,“它虽然是一部正剧,但我们希望观众觉得是‘好看’的。”高佳说。据悉,该剧在肇庆首演当日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观看,他们也表示,剧中的爱情唱段和生活元素很有感染力。

  虽然《青天之端》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肇庆,但该剧主创团队集结了广东最为优秀的演艺团体与个人,戏剧导演、舞蹈编导、音乐编辑及包拯等主要角色扮演者均为著名艺术家,肇庆市歌舞团、肇庆学院音乐学院人员也参与了制作和演出。“包公不仅仅是肇庆的一笔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应该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导演谭颖说。

  创新

  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打造文艺精品

  包拯的形象穿越900多年历史,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温度,他身上的那股清廉、勤政、担当、爱民的正气,也为百姓审视官员提供了一把尺子,这是这部剧的现实意义所在。

  整部剧对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呈现了亦真亦幻的影像效果,与现场舞台表演艺术融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视听盛宴。影像和剧情巧妙连接、和演员搭配自然,也令传统的舞台表演变得更具感染力。在广州工作的“90后”媒体人庄美纯认为,《青天之端》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也很适合家长一边看一边引导小孩了解历史文化、学习金玉品质,“之前对包公在端州的历史不太了解,这部剧让我对包公产生了很大兴趣,更想多了解这方面的历史。”

  无论是包拯初到端州还是任期已满另任新职,高科技的加入都为舞台增色不少。当砚坑仓库端砚被盗时,舞台上全息幕的影像与现场表演相结合呈现令人倍感压抑的砚坑,砚工们在狭窄的坑道上艰难作业,歌声唱出他们的悲情劳作;舞台下,观众们不禁唏嘘,为眼前场景之真实感到震撼,为人民之苦难感到痛心。当包拯离开端州,舞台上出现了万民相送的景象,催人泪下,而剧末“包公掷砚”的情景,更是让观众惊叹不已,全息幕上波浪汹涌的景象与包拯“不持一砚归”的坚定相融合,现场再次响起如潮水般的掌声。

  肇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谢健江认为,包拯这个清正善政的历史人物,被移植到了音乐剧《青天之端》之中,不仅为包拯在端州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熟悉的情节,也增添了更加感人的勤政为民故事,是很好的剧目题材,“该剧是值得肯定的,并且是有价值的。”

  好题材是资源,好题材也是宝藏。唯有用心挖掘,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从《青天之端》目前在肇庆市6场、广州市2场演出反响来看,观众是十分满意的,如潮般的掌声无疑是对这部大型原创廉政音乐剧的认可和褒奖。而作为观众,省纪委有关领导充分肯定《青天之端》是“难得的廉政教育文艺精品”,肇庆市委主要领导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青天之端》带来了一股正气,一缕清风,一泉暖流,是一部具有社会责任感、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心之作,充分体现了主创者和出品方的文化使命感。

  众所周知,好的文艺作品既要有好的表现形式,更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两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其中,好的思想内容则是文艺作品走向成功的基石,文艺作品如果没有好的思想内容作支撑,即便表现形式再好,也不可能俘获广大受众的芳心,更不可能流传久远。像“包公”这样的文化历史题材,无疑是文艺作品创作中所钟爱的题材。透过观众反映可判断,《青天之端》没有辜负好题材,它也为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借鉴、带来了启示。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肇庆市通过对文艺精品创作给予扶持和奖励,鼓励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具有肇庆特色、岭南风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烟雨丹青》《梅花六祖》等已经跟广大观众见面的戏剧,就是在这些扶持奖励推动下顺利开展的创作精品。

  与此同时,肇庆正在实施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以宋文化为“底色”,包括包公府衙修复重建、包公井重新开放及宋城墙修葺保护等,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使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繁荣交相辉映。其中,对包公文化的推崇,与《青天之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主创说“青天”

  ○导演谭颖

  这部剧的创作太不容易了,凝聚了肇庆相关部门的关心和爱护,也凝聚了不同艺术团队的心血。我们希望《青天之端》可以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为包公精神需要进一步弘扬,包公所做的事,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包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剧陈晓琳

  参与这部剧的创作,我都要爱上肇庆了,剧中很多表现肇庆元素的段落,希望可以成为单独的节目留给肇庆观众。这几场演出,我很欣慰地看到很多年轻观众喜欢这部剧,主创团队中年轻的作曲家、年轻的演员,为这部剧带来了时尚感。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