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漂亮的调酒碗口径达半米多
这种漂亮的调酒碗口径达半米多
潘趣酒碗一般配有舀酒的勺和盛酒的杯子,类似的调酒器在欧洲有用金属做成的。
碗能有多大?一般超市里看到的,大概口径也就最多十几厘米。但是当我们走进广州博物馆,却能看到一种口径超大的碗,比家里的盆还大!这种大碗装饭,谁能吃得下?如果不是装饭,那它是用来干啥的呢?
原来,这是一种欧洲人习惯使用的大碗,主要用途是调酒,一般称为潘趣酒碗。中国古代没有类似的调酒方式,所以市面上一般少见。只有在广州这个“贸易+生产”的超级口岸,这种外销品才有少量的遗存。它不仅能让我们一睹广彩画师的精工,更可以使我们知晓那个贸易年代中,中国的陶瓷是怎样深入欧洲人的生活,欧洲市场的需求又是怎样反过来促进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
文、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式样奇巧 岁无定样”的国际市场
要讲明白这种大碗,先得插几句有关广彩的话。
关于广彩的诞生时间有多种说法,但基本都集中在康熙晚期到乾隆时期之间。在它的初创期,广彩所用的白胎,以及初期的绘制技法和指导工匠都是来自景德镇,导致要区分早期“广彩瓷”与“景德镇瓷”相当困难,但有经验的鉴定者仍旧可以从绘制水平、手法等方面看出细微的差别——随着不断的发展,广彩自己的风格逐渐凸显,到了乾隆以后,广彩各期的风格已经比较容易分辨了。
这种风格,不仅仅是匠人在绘图时艺术品位的差异,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的要求。广彩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外销瓷器——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国内早期广彩留存数量较少的原因——其早期基本上完全按照欧美社会来样特别制作,表现出“式样奇巧,岁无定样”的面貌。虽然原材料、成型和烧制都是中国式的,但型制和纹样却是欧美风格。描绘皇室、家族、社团、城邦等徽章纹是其一大特色,这些纹章往往又和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等纹样同时使用,其中既有中国形象的事物,也有欧洲式样的事物;在中国人物纹样方面,明代和清代的服装都大量出现,其中闺阁仕女图特别受到欧洲人的喜爱,被他们昵称为“修长的伊丽莎白”。
以欧洲为目标市场的广彩瓷器在广州数量庞大、高度专业化且技术高超的手工业者的推动下,迅速打开了销路,且流行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之久。18世纪末,曾被火山掩埋的意大利古城赫库兰尼姆和庞培的发现引发了“新古典主义”的勃兴,纤巧优雅的洛可可风格迅速退出社会审美主流;另一方面,以德国的迈森瓷厂为标志的一大批欧洲本土瓷厂,掌握了可与中国瓷媲美的硬质瓷器烧制的技术,广彩市场有些萎缩。不过很快广州口岸的商人将目光投向了北美大陆。1784年8月,“中国皇后号”商船抵达广州,正式开启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航线,私人订制瓷逐渐被大批量生产的瓷器所取代,广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岭南气息更加凸显。
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广州会生产出一种无论从器物功用,还是艺术风格都与中国传统瓷器大相迥异的“潘趣酒碗”来。
潘趣酒碗口径通常25厘米以上
广州博物馆的专家指出,“潘趣” 一词是由英文“punch(今译为‘宾治’)” 音译而来的,最早出现在1632年的英国文献当中。最早的潘趣酒起源于印度,主要由五种原料调和——酒、糖、柠檬、茶、香料。17世纪早期,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水手和雇员从印度把这种饮料带到了英国,后来又传播到欧洲和美国。早期潘趣酒是用果酒(白葡萄酒) 和白兰地作为基底调制而成的。17世纪中期开始,潘趣酒开始用原产牙买加的朗姆酒(甘蔗酒)作为基底。后来配方又不断变化,现在往往还要加入热水、牛奶等等。它的酒精含量比一般的鸡尾酒要低,味道主要体现为酸、甜。潘趣酒碗出现于17世纪初。18~20世纪,欧洲人在广州和景德镇大量订制潘趣酒碗,口径从25~60厘米不等。它还可以用来作为家庭的洗礼盆,也经常用来作为礼物赠予新婚夫妇。为了使用方便,潘趣酒碗一般配有舀酒的勺和盛酒的杯子,用勺将酒舀至高脚杯内饮用。因潘趣酒碗腹深口大,配套的酒勺大多具有正面朝上的颀长的手柄。
广州博物馆收藏有乾隆年间的广彩开窗希腊神话纹潘趣酒碗。广州博物馆的专家评价:“无论其器型还是纹饰均体现了中国瓷匠在接受欧洲文化元素并灵活运用到外销瓷产品中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能,是反映中国清代外销瓷发展特色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
神话主题纹饰在18世纪中叶中国外销瓷产品中风行一时。广博大酒碗上描绘是希腊神话“帕里斯的审判”。这一主题在18世纪40年代极为风行,在欧洲无数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博物馆藏有“帕里斯的审判”主题纹饰的外销瓷有好几件,多为1750年左右清乾隆年间烧制,既有器型较大的潘趣酒碗,也有小件的咖啡杯。细看这些器皿上的纹饰,会发现中国瓷绘艺人在临摹欧洲神话图案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他们对西方艺术解剖学和西洋画中以色彩变化展现物体质感的技法既陌生而又无知,因此他们绘制的这类装饰图案大多显得笔法相对稚嫩。但“无论如何,中国瓷绘艺人在实践中逐步改进临摹西洋绘画的技法,并逐渐认识到西洋绘画是与中国传统绘画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外艺术风格融合的精品
数个世纪以来,尽管人们对潘趣酒的喜好程度时有变化,但潘趣酒碗从出现之日起,便承载了诸多的内涵和意义。它一头牵起世界市场,一头融入家庭生活,代表了许多家族对东方的美好幻想。从国外同时期的画作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有关中国造潘趣酒碗的场面。
与其他外销瓷品种相比,潘趣酒碗体积硕大,可供描绘、装饰的面积也更多。于是经由一段时间演变之后,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视觉语言——用鲜艳浓烈的色调表现中国日常生活场景。这令许多西方人着迷。
专家指出,广彩的制作者为了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在创新,将传统绘画技法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相融合。绘画时用色繁复,笔法写实,立体感强,同时运用了一定的透视法则。“织金堆玉”为其最明显的特征,效果犹如万缕金丝织在羊脂玉表层,色彩热烈。广彩匠人似乎并无太多艺术上的成见,从油画、版画、素描等绘画方式中学习借鉴,汲取灵感。
广州的本土特色也是潘趣酒碗上非常引人注目之处。比如有一种专门描绘广州十三行场景的纹饰图案,被称为“行碗”,这种纹饰是在广彩瓷中特有的。另一个突出的图案是“满大人”,这是英文“mandarin” (清朝官员)的音译。到了清朝后期,“满大人”图案逐渐消失。
广彩潘趣酒碗承载了大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并因为华丽夺目、纹饰绘画融会东西方艺术风格而深受欧美人士的喜爱。潘趣酒碗作为西方餐饮用具中的一种器物,也成为向我们展示当时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