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土味”表演唱红党的创新理论
接地气!“土味”表演唱红党的创新理论
新华社南昌11月24日电 题:接地气!“土味”表演唱红党的创新理论
新华社记者张书旗
“敲锣打鼓走上台,
锣鼓相声说起来,
四中全会刚闭幕,
喝彩!”
……
“全会精神放光芒,
改革攻坚意志强。
万众共圆中国梦,
幸福生活万年常!”
11月12日,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春涛镇文化站,4个演员敲着锣表演着最新创作的“三句半”——“板车宣讲团”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文艺演出正在这里举行。
60岁出头的春涛文化站站长吴光明,也是“板车宣讲团”的团长,“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告诉记者。
四中全会闭幕后,由村民自愿组成的“板车宣讲团”很快行动起来,用舞蹈、小品、三句半、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向群众宣讲四中全会精神,展现人民群众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虽是“土味”表演,但台上每个人唱得响亮、跳得起劲,台下观众听得兴起,情不自禁地跟唱、叫好。
71岁的艾凤娇,年轻就喜欢文艺。退休后她加入“板车宣讲团”,十多年来为周边村民义务演出数百场。她与吴光明一起用原创“土味”表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讴歌新时代、新生活。
精彩的节目让吴秋荣老人乐得眉开眼笑。老人可算是文化站的一名“铁粉”。他说,文化站的节目戏词通俗易懂,看过节目,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更多了。
春涛镇小学的孩子们也是表演的忠实观众。“同学们都很兴奋。文化站的节目好玩好懂,让孩子们既可以了解国事,还能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教师郑青慈说。
一处阵地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进各村各户?是摆在基层文化工作单位的一个课题。
吴光明拉着一台板车,三十年坚守乡村文化思想阵地的故事,给我们启发。
1990年,吴光明时任邬桥乡党委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村民因无所事事而通宵达旦地打麻将、打扑克、赌博酗酒的情况让他忧心忡忡,他反复思索,有没有办法能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呢?
学生时代就喜欢搞书法、拉二胡的吴光明,决定向乡政府打报告,毛遂自荐去做文化站站长。
做文化站需要场地,但当时乡政府缺少文化事业经费。吴光明卖掉自家祖屋,并向朋友筹借凑了6万元,用这些钱做经费,建起了春涛文化站。
一面旗帜
1995年,吴光明第一次下乡宣讲。他一个人推着一架木质板车,载着电视、录像机和一些手绘的宣传手册,到罗平村响水桥村小组给村民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当时还是放那种老型的录像带,老百姓都喜欢看。看着看着就有群众在那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现场一百四十多人情绪都受感染。”这样的场景,坚定了吴光明继续干下去的信心。
慢慢地,开始有村民追随他一同工作。3个人,5个人,一直到如今的60多人,他们这个群众口中的“板车宣讲团”,成了乡村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一份初心
为了能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板车宣讲团”把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编写成现代赣剧、表演唱、数快板、诗朗诵、锣鼓相声三句半、小品、舞蹈等节目,老百姓不但爱听,而且传唱,真正把这些理论唱红了。
“国庆锣鼓震天响,七十华诞喜气洋。万众共圆中国梦,鼓掌……像这样的三句半,朗朗上口,这种宣传方式非常好,我们老百姓喜欢。”村民吴青山数起了“板车宣讲团”的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我就是通过‘板车宣讲团’的快板书了解到的。”
30年过去,原先那一架木质板车,已成了电动三轮车;从前就吴光明自己“光杆司令”也慢慢壮大成一个团队。他们培养和带动了全镇62个农民表演队,培训文艺爱好者近千人,送戏下乡400多场……这些成绩潜移默化而又立竿见影地影响着春涛镇的“文化气质”——关心国家大事,闲暇时,一起结伴到文化站翻阅报纸杂志,已成为不少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路走来,吴光明相继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书屋管理员”“江西好人”,他组织的“板车宣讲——三农志愿服务”项目,更是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