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宅家齐抗疫 文化“云”上见
“今年过年不一样,新型病毒侠结棍(上海话,很厉害的意思)。多蹲屋里少出门,偏偏有人想麻将。一万两万勿要动,一筒两筒是个坑;一条两条泪两行,春暖花开再出门。”在眼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关键时刻,上海闵行区浦江镇文体中心防控工作小组的草根曲艺家,根据社区案例原创浦东说书《勿去棋牌室》,朗朗上口,寓教于乐。
为减少民众聚集引起交叉感染,“宅”在家成为民众在疫情面前最安全、妥当的选择。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歌舞娱乐场所等4200多家场馆都已暂停开放,104场营业性演出与2700多场公共文化活动暂停举办。
关得住文化场馆,却关不住市民渴望文化活动的心。于是,上海各类文化机构把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当作最为急切的任务,纷纷整理、汇总近年来的各类数字资源,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推出“云看展”系列活动;利用“文化上海云”组织“云上文化春节”,使市民足不出户在线看展、观演、品诗、参与文化活动;通过创作、召集抗击疫情的艺术作品为民众抗击疫情加油鼓劲。
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的员工们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将历年的新春特辑、多媒体网展、三维展厅等资源进行梳理,把近期观众期待的上博讲坛视频进行转码、编辑和上传,于1月28日在上博官方网站上推出一款可阅读、可观看、可互动,题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我们永远站在一起!——上海博物馆“网上博物馆”》的专题栏目。网上博物馆上线仅三天时间,观众人数便突破了50万人次。记者在“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的网上互动界面尝试了由VR技术呈现的《秋兴八景图》,伴随着沁人心脾的悠悠古琴声,仿佛在流动的水面上乘坐一叶扁舟缓缓前行,董其昌绘制的水墨山水变得立体起来。观众时而看见鹭鸟在空中掠过,时而随船身钻入江面上的浓浓水雾,短短三分多钟的视频,却能深深体会到穿越时空的奇妙,领会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像上海博物馆这样在网上服务民众的文化机构还有不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世博会博物馆等推出了基本陈列的三维实景或虚拟展示;2019年的热门展览,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白色金子,东西瓷都》等,也可以在线上欣赏精彩的3D展览。除此之外,上海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读者接入海量数字阅读资源,整理讲座的文字和音频分批上传;上海交响乐团在公众号上推出“自我隔离音乐包”音频节目,包括12位演奏家推荐的120首古典音乐作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则推出了“有声书免费阅读”以及部分图书资源免费听书等线上活动。
疫情无情艺有情。1月28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携手廖昌永、茅善玉、黄豆豆、谷好好、史依弘、佟瑞欣等20多位上海文艺界人士,合作拍摄抗击疫情宣传MV《手牵手》。这一次合作,大家互不见面,分别完成拍摄,是一次“云上”的合唱。通过演唱和演示,请广大市民注意个人防护,也透过镜头告诉大家:宅在家里,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静安区文化馆干部自发在线上创作完成了歌曲《守望》,并制作成MV,致敬奔赴武汉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和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则在两天之内共同征集创作了一批数码版画作品,描绘红色长城下医护人员的《众志成城》、以医疗专家钟南山为主角的《有你们,中国必胜》等作品充满了力量和信心,体现了艺术家们在疫情面前的使命和担当。在疫情面前,上海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工作者们正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与民众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