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再三恩赐支提寺或有隐情 郑和曾密赴承送宝物
大型古装历史剧《王道剑》创作背景资料探究——
建文帝出亡宁德证四:郑和下西洋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为巩固中央集权,建文帝着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时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举兵反叛,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变”。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后,宫中建文帝却离奇失踪,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处? 民间普遍认为他最终逃离了危险的漩涡,消匿民间,这引发了一代又一代历史爱好者和史学专家的好奇和探索。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刘兆玄(笔名上官鼎) 依据明朝“靖难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宁德说”的历史背景创作了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由九洲文化传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台湾吉富文创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该小说同名电视剧将于今年10月开拍。
经有关专家的实地调查与田野考古,宁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说取得了25组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的证据链。现让我们跟着这些证据链,揭开600多年来的历史谜团:
谜四:郑和下西洋之谜
距今六百余年的1407年,正是明朝永乐五年。这一年,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做准备,下令在北京大兴土木,修建紫禁城。永乐五年起,他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访查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其实早在称帝之初,朱棣便向天下寺院颁布了《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朱棣对于僧道之事关注程度之深,着实令人费解。
这一年里,朱棣还曾先后三次恩赐福建宁德支提寺。他将支提寺赐名为“华藏禅寺”,并亲自手书“华藏寺”匾额,派遣钦差护送。匾额送至后,他又让钦差以监造大雄宝殿的名义留在寺院。如果说朱棣对僧道之事的关注程度虽令人费解,还能解释为个人兴趣;那么普天下的禅院成千上万,为什么只有支提寺(华藏寺)受到这样的重视呢?
永乐五年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郑和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先后总计七次,仅在永乐年间就有六次之多,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人员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早于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欧洲航海家近一个世纪。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强盛时期的一大豪举。
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造船工业的进步与航海知识的发展,使得郑和的出航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客观上来说,郑和下西洋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了东南亚秩序,带动了民间商贸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沟通交流……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然而对明成祖朱棣来说,再三派遣心腹大员出航,初衷却并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