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再三恩赐支提寺或有隐情 郑和曾密赴承送宝物
“靖难之役”后,朱棣对于找不到朱允炆下落一事始终耿耿于怀。背负着“谋朝篡位”的声名,朱棣这个皇帝当得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攻打都城南京时,燕王军队高举“清君侧,靖国难”的大旗。也就是说,尽管后来朱棣并不承认朱允炆的年号,沿用洪武年号,荒唐地让已故的朱元璋又做了四年皇帝,但朱允炆的“天子”身份并未被剥夺。事实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朱棣是篡位,“真龙天子”怎么能有两个呢?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可谓如鲠在喉。
假如朱允炆没有葬身火海,不仅时刻有率旧部反击的隐患,也不乏有心人假借旗号举事的可能。可以说一天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这个皇位就一天坐不安心。老谋深算的他自然不会听任这个侄子行踪不明,遂派遣心腹大臣借出海友访各国之机,表面上彰显大明朝的国力声威,暗中则搜寻朱允炆的出亡地:郑和下西洋,可谓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虽然郑和在南洋诸国多半开展和平外交,舰队实际上却是严格按照军事编制构成。一方面为了在异国他乡自我防卫,另一方面,如果发现建文帝的军事部署,朱棣也有现成的兵将可供差遣。
郑和下西洋图
根据査继佐《罪惟录》记载,“留龙纲为记走往福州雪峰寺。三保下洋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这里的“三保”指的就是郑和,“帝”自然就是建文帝。宁德民间也有类似的说法:郑和来到福州雪峰寺(朱允炆最初的藏身处)暗室中见一人,正是建文帝,郑和跪拜于地。建文帝婉转地问他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举事。受朱棣知遇之恩的郑和进退两难,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再三叩拜,摸着建文帝的脚请罪,哭着回答“不能”,最后含泪拜别而去。看来“泣拜于地,跪抚其足”的传说,未必无因。郑和的确在雪峰寺发现了建文帝的踪迹,也知道他后来辗转宁德支提寺。
历史专家们不会轻易放过这么重要的线索,事实上,他们对霍童支提山附近的沿海港口早有留意。福建宁德三都澳是天然的渔场,也是优良的深水港湾,自古以来,三都澳的造船业、捕鱼业就极为发达,三国时期东吴甚至将之作为造船基地。收录于《武备志》的《郑和航海图》(原称《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上,有关于福建三都澳口附近海域的描绘。按照航船线路来看,通过此处便可直抵宁德内陆。史料记载,郑和出海之余常驻福建长乐,选择三都澳内港漳湾作为巨舰制造工厂的可能性很大。根据这个猜测,人们在当地发现了郑和舰队造船技术的遗踪——“福船五会”与“水密隔舱技术”,后者直到今天当地造船厂仍在使用,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永乐年间,郑和曾多次抵达福建宁德。然而明代官方却不见相关记载。郑和七下西洋,朱棣在位期间就有六次,如此频繁,却不记录地理区位最优的宁德,个中缘故,不禁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