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求学大陆原创:《萌芽》

2016年01月07日 13:5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李凝

  清华大学法学院(台湾交换生)

  六年前,在十月的瑟瑟秋风中,我初次步出诺大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南方的冷冽空气清醒了航行的疲倦,而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的摩天大楼所描绘出的天际线更深深震慑了我。游历于北京,宛若观看绚烂绮丽的万花筒,所见的每一个转角皆令人赞叹,所展开的每一场交流与对话皆开拓我的眼界,六年前的旅行如暗夜中的花火般,短暂但无比深刻绚丽;亦如一颗生命力丰沛的青涩种子,已深埋于我心,等待适当时机成长为茁壮的大树。

  六年后,夏末初秋,再度步出首都国际机场,景物依旧,但我已满心期盼展开新生活,准备好于秋风吹佛之际,漫步在银杏叶交织而成的清华路上,亦或是在朔风呼啸之际,细看冬季白雪飘若于水木清华荷花池。不同于二八年华之际的匆匆走过,不论是作为城市一分子真切的生活着、身为课堂的参与者热切地讨论着,亦或是成为社团成员积极地组织着,种种体验皆为我带来更不同也更为细致的大陆观察。熏风的末尾吹走了盛夏的勃勃生机与燠热,却吹熟了六年前埋藏于我心的那颗种子,始之悄悄萌发出嫩绿的新芽。

  跨坐于单车,乘风驰骋于校园中,在短暂的课间中,带着对无涯知识的欲求,急赴下间教室,接受师长如醍醐灌顶般的学术洗礼。老师之于课程彷佛船长之于航行,由老师掌舵带领学生徜徉于学海中;学生的提问、针对议题的看法与意见则如地图,因为有着丰富详尽的地图作为指引,才能完善整个航程。课堂间来自两岸各省同学的言谈反映的是其生长环境与教育灌输的结果,在彼此交流激辩中,不同的想法冲撞与重迭,不仅有助于相互间的理解,彼此的眼界也因而开拓。

  红轮西坠、夜幕渐升,却浇不熄莘莘学子们内心那把彼此交流探索之火,暗夜中,闪烁的不仅仅是教学楼白晃晃的日光灯,更是由两岸议题讲座所激荡出的花火,抑或是那专注于读书会文本的炯炯目光。在一个初秋的微凉之夜,几个朋友围坐于教室内,时而朗读,时而以喃喃絮语分析着白先勇先生的作品《台北人》。历史脉络下的文学性描述,并未因时间齿轮的不断推进而失去色调,反而越陈越香,更显深刻。上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故事跨越光阴与历史,如灼热滚烫的血液重新注入这一代人的躯体,饱满了我们的心灵。游走于作者朴实的文字与细腻的感情间,席间或许对于身份认同有认知差异、对两岸由光阴积累而来的情感纠结有不同的阐释,但在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你来我往上,更能体会两岸那既相似又相异的特质。

  夜色为天幕笼上一层漆黑的纱,早已不见由红轮晕染的彩霞,然而对于读书会的热情反而随着夜深,而逐渐高涨,在城市酣睡着品味甜梦之际,两岸青年却以抖擞的精神,准备好接受更为深刻的知识洗礼。读书会暂告一段落,意犹未尽的两岸青年们,并排骑着自行车,缓缓徐行于静谧的校园中,在路灯恍恍的光晕下,闪烁着是求知若渴的坚毅目光。延续着读书会,讨论着历史脉络下两岸难以言喻的情感交织、转型中的大陆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及两岸未来间的互动,亦或是对于即将步出校园,走入社会的新鲜人所最关切的问题─两岸的人力市场,每一言一语间,每个蹙眉的瞬间,两岸未来的希望似乎从此萌芽;而在彼此探询对方家乡的美丽,相互间喜爱的文学作品、电影、演艺歌手时,属于学生的青涩与单纯存在每个盈盈笑脸背后,而不分两岸、不分你我。

  在宿舍前,依依不舍地与朋友告别。步入漆黑的宿舍中,烘烘的暖气中并未引领我进入甜美的梦乡,相反地,方才的交流讨论令我的情绪激荡,久久无法平复。我在心中反复思量着交流的每一段话以及在心中激荡出的每一个美丽的涟漪。或许六年前,海峡分离了两岸,全然的陌生阻亘于彼此之间;但六年后,一峡之隔的两岸,人与人间的陌生疏离被日渐紧密的两岸关系所淡化,充填于彼此间的是理解与尊重。我想以两岸频繁交流、双方充分了解、相互尊重作为养分,我心中那株对两岸深刻交流的幼苗,终会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庇荫两岸的茁壮大树。

  备注:本文为清华大学学生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和台湾大学台陆学生交流会联合举办的“鉴往知来,存异求同”纪念抗战胜利征文活动优秀稿件之一,由中国台湾网刊发,转载请联系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