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哪吒信仰之特色和年代考析
需要注意的是,闽台哪吒信仰和唐代哪吒信仰已经相去甚远,它同样不同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小说中塑造的哪吒形象。
上文中提到的唐代毗沙门天王经典中,统帅天兵的是哪吒的兄长独健。然而,从宋代开始,口头传说已经没有了独健的位置,哪吒的二兄更是变成了木吒,哪吒则取代了《毗沙门仪轨》中“常领天兵护其国界”的独健,成为了神兵的统帅。元代《西游记杂剧》中,哪吒已经自称“九重天阙总元戎,十万魔王都领袖。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叱是也,见做八百亿万统鬼兵都元帅”。三坛小法的哪吒咒中,也有“哪吒太子统天兵”“绣球打开百万兵”之句,故其应当是在宋元时期哪吒“统御天兵”观念形成之后的产物,并没有原样保留唐代密教的说法。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绣像,手持枪和绣球
值得考析的还有哪吒的形象。闽台地区咒语、神像和画像上所见的哪吒,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的形象有两点显著不同。首先,闽台哪吒均为二臂造型,和宋代就已出现、在小说中大书特书的八臂哪吒和三头六臂哪吒并不相干。其次,除了小说中提到的枪(一些版本是戟,与唐代形象较为相符)和乾坤圈以外,闽台哪吒有一样重要的法器是绣球——“左手挑起金枪动,右手挑来绣球兵”、“金枪把起球倒转,打开球内八万兵”。闽台乩童(萨满)所挥打的刺球,据说就是象征哪吒的绣球。这个在《封神演义》中完全消失的法器,在早期文学作品中却极为重要。如元代《西游记杂剧》中说哪吒“八瓣球攒花刺绣”,明代《南游记》中的哪吒“有一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瘟阵鬼兵助战,无有不胜”。从以上两点,足见小说风行之后,民间的信仰传统仍然保持了本色。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今日所见的哪吒咒和《中坛元帅真经》中,有关哪吒身世的部分也依从了小说家言——父亲是李靖,闹海显神通云云,但将反叛情节一笔带过,或评价为“大仁大义、至孝至忠”,以淡化叛逆色彩,整合进传统礼教。可见,《五灯会元》中,“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这一来历不明的重生桥段,最终还是通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几部小说的添油加醋,形成了现在为人熟知的哪吒神话;由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又反向影响来源较早、形式较保守的闽台哪吒信仰。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但符合一般规律。
民间信仰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其他信仰的成分,根据自己的需要拣择信仰内容。从一种民间信仰中可以看到各个来源和各个年代的成分,这就是其生命力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在萌文化的浪潮中,台湾会营造出形象全然不同于元杂剧中的“恶菩萨、狼哪吒”的电音三太子。
哪吒神像来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