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11月9日电(记者付敏 李凯)初冬的台北丝毫没有寒冷的气息。在暖阳的沐浴下,逸仙公园内民众三三两两在锻炼,也有参观者进出,游览,留影;松柏环绕着的旧时日式建筑仿佛不曾被时间改变,依旧简洁、肃穆。
这座日式建筑曾是一家被称为“梅屋敷”的旅舍,屋顶覆盖黑瓦,占地约150平方米。它是孙中山1913年第二次来台湾时下榻的旅舍,也是台湾至今唯一留存的孙中山革命遗迹。
昔日的旅舍如今已变成孙中山史迹纪念馆。在纪念馆内,孙中山所书的“博爱”墨迹,高悬于房间右侧正中上方,下方是一尊孙中山雕塑半身像。前方则摆放着木质方桌、坐垫、屏风等物件。
据公园管理所工作人员江昶毅介绍,“梅屋敷”建于1900年,是日殖民统治时期的高级旅馆。当时,台湾很多官员都会在这里餐叙,讨论一些与政治有关的议题。
“‘博爱’二字为孙中山先生当时手书,赠与旅舍的经营者。另外,展区里展示的家具是当时‘梅屋敷’遗留下来的。这些都按照孙中山先生当时下榻的原样摆设。”江昶毅说。
在房间左侧的墙壁上,悬挂有多幅黑白老照片影印件。这些照片从各个侧面反映孙中山与台湾千丝万缕的联系。
1895年,《马关条约》订立,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就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兴复台湾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之一,多次在其著作和言论中论及。
据历史记载,孙中山一生中曾有三次莅临台湾,意欲联合当地的革命志士一同为中国革命而努力奋进。
1900年9月,孙中山首次来台,设指挥部于台北新起町(现为长沙街),策划惠州起义,先后停留44天。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二度来台,下榻于“梅屋敷”。他在此接见了一些在台的老同盟会会员,向他们了解情况,征询意见。1918年6月,“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第三次来台,但由于日本殖民当局的极力阻挠,他未能入境。
孙中山的三次台湾之行,将台湾与祖国革命运动连成一体,以民族大义点燃台湾革命火种,其革命精神深深影响台湾社会,感召台湾同胞觉醒抗日。
台湾文学家赖和曾在孙中山去世时撰写挽词:“……先生的精神久嵌入在四万万人各个儿的脑中,使这天宇崩、地轴坏、海横流、山爆烈、永劫重归,万有毁绝,我先生的精神,亦共此空间,永远永远的不灭。”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梅屋敷”,将其改建为孙中山史迹纪念馆,又称逸仙公园,附近的街道后来也被命名为中山北路,并将中山北路贯穿的地区命名为中山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台北修地铁,公园原址原貌重建于旧址以北50米处,1986年新址公园竣工。
漫游台湾,孙中山元素无处不在。在台北,1972年孙中山纪念馆在仁爱路落成。馆内设有逸仙艺廊、中山讲堂、演讲厅、逸仙放映室等,馆外则有中山公园环绕,九曲桥、池塘、假山、绿树等景色的点缀让这座宫殿式建筑熠熠生辉。纪念馆如今成为台湾民众户外活动、休闲以及欣赏艺术、文化演出的综合性场所。
高雄则建有中山大学,其校庆日就是孙中山诞辰日11月12日。台湾几乎所有县市都有中山、博爱等纪念孙中山的道路,他的雕塑或画像也处处可见。而台湾流通最广的新台币100元钞票上印的就是孙中山的肖像……
如今,静谧庄严的逸仙公园迎接着世界各地的凭吊者、参观者,诉说着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的厚重历史。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至今仍非常有价值和意义。”江昶毅说,“希望通过这个馆的存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让年轻人了解认识孙中山的思想,延续他的理念。”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