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许晓青)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代表之一——玉神人兽像,静静地陈列于黄浦江畔外观宛若宝盒的上海震旦博物馆内。
这件被文物收藏界奉为古玉神作的标志性器物,曾以全息投影的形式,亮相2010年上海世博会台湾震旦企业馆,向世界展示中华玉文化。此后,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具有地标意义的上海震旦博物馆完成筹备和试运营,于2013年10月正式开馆。
来自台湾的上海震旦博物馆新任馆长赖素铃近日为记者做了一次全新的导览。随着海峡两岸参观者的步履,寻宝震旦博物馆,仿佛亲历一次两岸玉文化在黄浦江畔的亲密对话。
除了来自远古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古玉精品,参观者在适宜古文物“呼吸”的清幽展馆中驻足,还可以欣赏到商代人形佩、西周成组的玉环玉佩装饰、战国时期的兽首大钩带、汉代的金缕玉衣等,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件件都是重量级展品。
战国兽首大钩带早期曾被多位海外名家收藏,素有“带钩王”之称,尺寸大、工艺精湛。“玉工将一块长方形的厚玉横剖出四分之三的玉料,雕成带钩上的活环与兽面垂饰,完全一气呵成!我们的祖先用古老而精妙的琢玉工艺,创造出‘活的器物’,令今人叹为观止。”赖素铃说。
正在博物馆特别展区呈现的“汉代动物园”主题展,更是巧妙地将罕见的汉代圆雕神兽、动物形玉器等分门别类进行盘点。在博物馆主办的“震旦小学堂”活动中,青少年参观者还可以体验穿汉服、画神兽的乐趣。一名“90后”游客告诉记者,这里展览的文物都是“萌萌哒”。
震旦博物馆集纳保存了震旦集团创办人陈永泰个人历时40余载的珍奇收藏,是两岸著名的民间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建筑与震旦企业大楼自然衔接,宝盒式的外观、简洁的现代装饰,由国际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设计。
赖素铃告诉记者,在上海震旦博物馆开馆前,以“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奉献”为宗旨的震旦博物馆,早在2003年便创设于台北。
如果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陈永泰和他的收藏团队历经数年艰辛,将大陆山西省灵石县资寿寺被窃的明代18罗汉头像全部从海外追回,1999年经台北、上海,一路平安送返山西。
赖素铃认为,资寿寺文物回归的传奇故事,奠定了后来震旦博物馆在两岸生根发芽的因缘,也是震旦博物馆保护中华文物理念的具体实践。
今天,以玉器、瓷器、佛教造像、陶俑等展品为主的上海震旦博物馆,日常陈列达上千件。“积累比什么都重要。”年近八旬的陈永泰每到博物馆,总是勉励工作人员“勿忘初心,秉持创馆核心理念,弘扬古器物学的文化使命”。
前不久,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也应邀来到上海震旦博物馆。他为海峡两岸文物爱好者讲解了海昏侯墓的传奇故事。原定两小时的讲座,杨军一连讲了三小时,台下观众饶有兴味。
这是震旦博物馆每月例行的专家公益讲座。2016年,这样的讲座已举办了11次,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的文物专家与参观者面对面交流,探讨话题包括曾侯乙墓玉器改制、良渚琢玉、海昏侯墓考古发现、汉代玉衣新探等,部分讲座内容还通过“蜻蜓FM”新媒体客户端录制播出。
陈永泰对记者说,古人将玉赋予“五德”——仁、义、礼、智、信,这也是博物馆希望带给每个参观者的心灵启迪。
此外,震旦博物馆还长期推动以“料、工、形、纹”为研究方法的古器物学,在两岸持续普及中华传统玉文化。
赖素铃说,博物馆未来将致力于让文物更加亲近当代大众,进入2017年,在目前的博物馆建筑基础上,还将积极推进筹备与之相连的震旦二馆。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