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9月10日电 (记者 邢利宇 蒋雪林)“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上世纪70年代,李双泽创作的(《少年中国》)和其他十几首歌谣掀起了台湾“校园歌曲”风潮。
10日,来自台湾各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百余人相聚台北座谈,纪念李双泽——这位永远定格在28岁的台湾早期校园歌曲创作者逝世40周年。
李双泽,1949年出生,籍贯福建晋江,父亲为菲律宾华侨。童年时期,李双泽随母亲经香港来到台湾。曾就读淡江大学,后为画家、作曲家、民歌歌手,被誉为“中国鲍比·迪伦”,也与胡德夫、杨弦被共尊为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催生者。
1976年12月,在淡江文理学院一场校内“西洋民谣演唱会”上,李双泽登台时向观众提出疑问,“全世界年轻人喝的都是可口可乐、唱的都是英文歌。请问,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随后开始演唱普通话和闽南语民谣,此举被称为“淡江事件”。
1977年9月10日,李双泽在淡水镇兴化店海滩因拯救溺水的外国游客而淹死,年仅28岁。“淡江事件”后至意外逝世前,李双泽不断创作,用自己的语言来贯彻“唱自己的歌(相对于唱外文歌曲)”,掀起上世纪70、80年代整个台湾校园民歌的流行风潮。
当日会上播放了纪录短片《寻觅李双泽》。片中李双泽的好友们通过回忆的长河,借着李双泽重温台湾的上世纪70年代。
纪念会上,李双泽当年好友王津平还说起一首李双泽“没有给大家唱过的歌”。他回顾,李双泽住在我家时,每次跟我一起出来下山,远望台湾海峡,他总是会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他边回顾边不由得唱起来,与会人们也都随声合唱“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处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台湾“唱自己的歌”运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演唱者,歌曲《美丽岛》、《少年中国》的原唱杨祖珺也回忆起“淡江事件”。她说,当时李双泽的一声呐喊震撼了一统校园的美国旋律,但唱英文歌的杨祖珺相当不服气:我想唱中国歌,可大多数的歌曲都在30年以上了,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
谈起当年的往事以及如今花费时间精力做李双泽相关纪录片,杨祖珺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海峡两岸年轻人都了解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即使意见不一,也可以一起并肩作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
校园歌曲在台湾又称民歌、歌谣,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台湾各大学校园,用中文创作,内容贴近民众生活,体现民族意识和现实的思考,因此被称为“民歌”。但这种“民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民间流行的各类型民歌,有研究者又将其称为“校园民歌”或“校园歌曲”。(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