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左宗棠全传》:一本迟到了70多年的书

2016年09月22日 08:38:35  来源:凤凰读书
字号:    

  书名:《左宗棠全传》

  作者:秦翰才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定价:6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治军理政为中心,全面评述了传主的一生事迹。

  《全传》前前后后写了十几年,四易其稿,最终写成于1949年初,是首部系统研究左宗棠的专著。为撰写《全传》,作者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前人著作,引用书目多达360余种,在已有的左宗棠研究著作中,无能出其右者。为了查找史料,有一段时期,秦翰才先生在上海鸿英图书馆将《申报》从创刊号始至左宗棠逝世止十多年的报纸逐日翻阅一过,而书中引用的《申报》材料不过十数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极可称道的。总之,本书足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

  【作者简介】

  秦翰才(1894—1968),江苏省上海县陈行镇人。毕业于松江县立第三中学,此后长期从事文职工作,业余爱好文史研究。1956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郑逸梅称他“早有左癖,后有谱癖。所谓左癖者,搜集左宗棠史料。所谓谱癖者,搜集古今各家年谱”。搜集的年谱达2000多种,并编有目录卡片和索引。从事左氏研究所得成果,除《左宗棠全传》外,还有《左文襄公在西北》(已出版)、《左宗棠轶事汇编》(已出版)、《左宗棠外纪》(未出版)、《左宗棠集外文》(未出版)。1985年在长沙举办的“全国左宗棠研究学术讨论会”誉之为“研究左宗棠历史的先驱者”。另有《开心集》、《满宫残照记》、《档案科学管理法》等著述。

  【目 录】

  编辑题记

  编辑再题记

  编辑三题记

  一 家谱一页

  二 孝义清寒之家世

  三 一门风雅

  四 别号与自谥

  五 少年狂态

  六 师友渊源

  七 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八 山川万里归图画

  九 湘上躬耕

  十 课徒自给

  十一 入山惟恐不深

  十二 幕府生涯之第一期

  十三 幕府生涯之第二期

  十四 功名所始

  十五 皖赣援师之前期

  十六 肃清两浙

  十七 皖赣援师之后期

  十八 扫荡闽粤边境

  十九 平定浙闽时之涉外事件

  二十 东征经费

  二十一 协剿西捻

  二十二 五年期之平定陕甘

  二十三 平定镇靖堡

  二十四 平定董志原

  二十五 平定金积堡

  二十六 平定河洲

  二十七 平定西宁

  二十八 平定肃州

  二十九 陕甘善后

  三十 盘旋曲折之新疆问题

  三十一 平定天山北路

  三十二 平定吐鲁番

  三十三 平定天山南路

  三十四 缓进速战

  三十五 阿古柏称汗南疆所引起之国际交涉

  三十六 伊犁事件中之备战

  三十七 新疆建省

  三十八 西征中之采运

  三十九 西征中之屯垦

  四十 西征经费之检讨

  四十一 欲一唾四十年恶气

  四十二 出师未捷身先死

  四十三 遗恨在台湾

  四十四 楚军规模

  四十五 楚军与湘军淮军

  四十六 整练制兵

  四十七 慎之一字战之本也

  四十八 生财有大道

  四十九 禁革田赋浮收

  五十 抽厘助饷

  五十一 官之买卖

  五十二 盐政改票

  五十三 茶务之解人

  五十四 举办外债

  五十五 五年计画之造船

  五十六 自给自足之制炮计画

  五十七 中国第一所机制国货工厂

  五十八 急宜仿效之泰西机器

  五十九 对于洋务之一般观念

  六十 澄清吏治

  六十一 政在养民

  六十二 治水

  六十三 兴教劝学

  六十四 筑路种树

  六十五 已饥已溺之心情

  六十六 拔除妖卉

  六十七 能访人才而不容人才

  六十八 寥寥之干部

  六十九 诸将

  七十 四君子

  七十一 左氏浮夸

  七十二 田园乐境

  七十三 惟崇俭能广惠

  七十四 尽其在我

  七十五 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

  七十六 暮年抑塞

  七十七 寂寞身后事

  左宗棠年表

  参考书目

  【精彩试读】

  七十五 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

  左宗棠微时,一贫彻骨,而居恒耻言贫字。由是一点推之,表现于其性行者,正面为介,反面为不贪。且不第对于非义之财,一介不取,即于应得之财,亦不欲厚自封殖。故宗棠自任疆圻,所支廉俸,恒举以充赒恤,或作公共事业。同治三年(1864)五月,家书与长子孝威云:

  ……我应得浙抚养廉,拟呈缴万两入官,其总督养廉,则以之修葺浙抚署矣。……

  八月,又与孝威云:

  ……带兵五年,不私一钱,任疆圻三年,所余养廉,不过一万数千金,我尚拟缴一万两作京饷,则存者不过数千两已耳。……

  至五年(1866)十二月,去闽浙总督时,与书仲兄宗植云:

  ……昨抵章门,遣石清携汇票八千两,以六千金捐入湘阴作义举,以一千五百金建试馆,余以买史陂墓田,闽浙廉银用尽,留三千两,作家眷回湘之资,此八千,乃预支陕甘廉也。……

  曰“闽浙廉银用尽”,则宗棠之宦囊,可知矣。

  光绪二年(1876)五月,宗棠任陕甘总督且十年矣,乃家书与长子孝威云:

  ……我家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儆,不许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曹宜早自为谋。大约廉余拟作五分,以一为爵田,余作四分,均给尔曹,已与勋、同言之,每分不过五千两也。爵田以授宗子袭爵者,凡公用均于此取之。……

  四年(1878)二月,致书王加敏,又申其说:

  ……弟自咸丰十年(1860)出山以来,拮据戎马间,未尝以余粟余财,自污素节。即应受廉俸,通计亦成巨款,然捐输义举,在官在籍,至今无倦。其因家运屯蹇,买药营斋,寄归舍间,实不及一岁之入。近始略查大概,归计茫然,子孙食指渐繁,不能不早为之所。四儿各拟以五千金畀之,令其各谋生业。弟归后,亦须过活,每年非数百金不可,拟以五千金,为养老之资。身后之用,置买薄田,食其租息,将来即作爵田,为承爵之人奉祀当差费用。……

  又越年余,宗棠始去陕甘总督。然宦囊之不能更逾于此,自可想见。陕西布政使王思沂,知其窘乏,商之按察使沈应奎,拟以陕西经收甘肃捐输尾款,奉备使用。宗棠与书应奎力却之:

  ……陕西甘捐尾款,积存有项,尊意与雩轩方伯,拟将此数,移济都寓之乏,并示及官私无碍,廉惠不伤,与者受者,均有以自处,尤见用情之挚,实倍寻常,感戢下怀,曷可言喻。惟愚衷尚有难于尽释者,请卒言之。仆早岁甘于农圃,不乐仕进,所求易足,无营于外,心亦安焉。入世卅年,渐违素愿,而无负于官私,始终犹可覆按也。兹于时事迫促,勉玷朝班,羁麋鹿以文牺,束缚蹉跎,奚裨大局;而酬应纷纭,徒增私累,良可哂矣。幸外侮渐平,伏慝尚少,长揖归田,自有其会,已预拟封存归途舟车之费,曳杖而还,盖可止则止,可速则速,衰病余年,尚能自立耳。近时于别敬,概不敢受,至好新契之例赠者,亦概谢之。非惟介节自将,人己本无二致,亦俸外不收果实,义有攸宜。至甘捐尾款,储为关陇不时之需,以公济公,于事为合。弟已去任,不能指为可取之数。若因一时匮乏,遽议及之,将人知己知之谓何,断有不可。且此间虽无入款,而出款非不可节,省啬用之,得过且过,正复无须乎此。幸与雩轩方伯道及,俾释念虑。……

  洵乎清风亮节,垂老不变,能守孔子戒得之训。

  尝有人调查同治中兴将帅财产,曾国藩、国荃兄弟,身后各有田一千亩,其房屋则国藩所有,值十万两弱,国荃所有,值十万两强。李鸿章遗产约一千万两,而其兄瀚章则为六七十万两。郭松林约有四百万两。席宝田、陈湜稍次,宋庆五十万两,董福祥不及一百万两,其余积资百余万两、数十万两者,不一而足。至宗棠遗产,究有若干,无可稽考。就家书所载,约略可计者,动产部分,即上述之二万五千两,不动产部分,在长沙省城,有司马桥第宅一所,原为骆秉章、胡林翼所购赠,值五百两,后改造后栋,并添造轿厅,所费二千余两。后又购入毗邻李姓地,直三四丈,横十余丈,改造前栋,并添造大厅与夹室。又有府城隍庙地基一方,值三百两。在乡间,有柳庄田屋、石湖田屋、板桥田屋各一处,有板石坳墓地一处,即筠心夫人葬所,似值一千两,岁租三十余石。又有天鹅池墓地一处,为孝威夫妇葬所。此外似又有河西田一处。统共计之,以意揣测,其值当不能超越十万两。然柳庄田(二百余亩)与屋,均积课徒束脩所购,尚非游幕与出仕后之收益也。

  后安维峻奏参李鸿章、岑毓英子侄捐保取巧,犹称述宗棠之廉介,以作比较,略谓:

  ……故大学士左宗棠,其功业倍于岑毓英,而名望高于李鸿章,当其病故也,朝廷赐恤之典,不为不优,但其平生清白传家。在陕甘总督任内,督办军务,虽用数千万之饷,无丝毫染指,廉俸所入,则又随手散用,故没世未几,家遂困穷。其嫡长孙左念谦,由世袭侯爵,官通政使司副使,前年病故都门,至贫不能殓,经其同乡京官徐树铭、龙湛霖为之告帮,始得归葬湘阴。近闻其子左孝宽、左孝勋俱死,只余举人左孝同一人。至其庶子,尚不乏人,然臣遍查搢绅,其子孙并无服官者。假令左宗棠生前以所得廉俸,为其子孙捐官,固自易易,又使假手于人,为其子孙保举,如李鸿章诸臣之所为,亦未见其不能,而左宗棠不为也。今岑、李两家,贵盛如此,而左氏子孙,衰微如彼。然则以左宗棠与李鸿章诸臣比较,孰清孰浊,谁公谁私,自有不容掩者。……

  且宗棠之介,至为透彻,即在小小节目,亦极公私分明。如筠心夫人曾请将家中阍人,给以勇饷,夫人殁后,宗棠与孝威书云:

  ……何三在家看门久,老实而晚景不好。在闽时,尔母曾说过,给与一名勇价,我已诺之。惟念勇之口粮,不可给家人,是以久未给予,亦且忘之。今寄信(王)若农观察(加敏),请其划拨二百十两零六钱,交尔给何三,以了此项,盖四年勇费之数也。……

  即此一端,其他可知。

  又清代政治场中惯例,上官行经各处,一切供应,责之地方官吏,名曰办差。浸至上官之家属过境,亦复如是。宗棠则不然,在福建时,曾迎筠心夫人及诸子至福州省城,经过南昌,江西巡抚刘坤一饬属照料,旋以书报宗棠曰:

  ……世兄奉其母夫人及各眷口,于日前抵江,询悉旌麾入粤,刻难回闽,拟暂寄寓此间。晚生亦劝令小住,已于昨日移装登岸,赁居城内新建县署后公馆,世兄称奉先生之命,不许费地方官一钱,晚生未敢相强。……

  坤一盖亦能了解宗棠介节而成人之美者。

  在甘肃时,三、四两子省之肃州,既别回里,宗棠与书刘典云:

  ……两儿启程,已给盘费百两,到兰后,请饬支应处给盘费百两,到陕后,请沈观察(应奎)给盘费百两,均从养廉还款。沿途水陆防营,均请其照护,州县则概不关白也。……

  此札说明二点,一为川资自备,一为不通知州县,即不欲地方官吏招待也。

  宗棠于僚属馈遗,向所谢绝,在肃州时,且书面通饬文武印委员弁,不得呈送礼物。特殊情形之下,则受而偿以原值,或报以他物,如答福建布政使张铨庆云:

  ……昨袁弁归时,该护中军曾寄福圆膏及印色,已谕其开帐领价。数虽无多,然弟于僚属馈遗,向不收受,亦不欲自破其例。……

  批闽侯县丞彭光藻云:

  ……所赠燕菜二斤,知捐清俸不少,现以分赠病将,亦古者投醪之意,迟仍照价缴还。……

  答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胡光墉云:

  ……承远惠多仪,谨已拜登。荷珠玉之奇珍,领山海之异味,关陲得此,尤感隆情。惟金座珊瑚顶并大参二件,品重价高,断不敢领,平生享用,未敢过厚,硁硁之性使然,谨原璧奉赵,即祈验收。乘便寄呈诸品,非敢言赠,亦投桃报李之微意耳。……

  其情义两全,往往如此。

  尤有一事,足见宗棠在金钱上之真实,丝毫不苟。宗棠既为樊燮参案被牵,拟北上而治装无资,以正值忧谗畏讥,亲友馈赠,均不欲受。有李槩者,贷以银三百两。后二十二年,宗棠回里,槩已前卒,宗棠祭于其墓而还银于其家。

  夫子曰:“狷者有所不为。”宗棠欲自谥曰介,亦狷者类也。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