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1949—2016,中国何以繁荣?

2016年12月01日 08:32:14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1949—2016,中国何以繁荣?

  ——评《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

  文/何峰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美国华裔学者孔诰烽在香港出生、美国长大,对中国有着既远又近、冷静旁观的天然优势。

  他在《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的外公作为一名学者参加过抗日战争,早年出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高度期望,他于1949年带领全家老小从香港迁回广州,投身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1957年初,也就是新中国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他由于不合时宜地批判了苏联而被下放到农村,并在农村度过了他大部分的余生。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他得到平反,但不久就去世了。我母亲在1958年独自一人回到香港与那里的亲戚住在一起。但是我的叔叔和阿姨依旧留在大陆,并且经历了‘文革’。我总能感受到从母亲和祖父那里传承下来的,对于正义和知识的渴望。我的知识观的初步形成就是源自母亲家族中发生的故事,源自母亲对童年的怀旧,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各种社会运动,以及香港回归前夕当地的学生运动。与此同时,我的亲戚们成为了中国繁荣的受益者,他们把其所得当成是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对他们的补偿。”

  孔诰烽的个人经历让他对中国,以及处于中国巨人影子下的其他亚洲国家感到好奇和关切。在他最初到印第安纳大学工作学习时他决定将一直以来就想深入研究中国的想法付诸实践,他希望运用自己在社会学科所习得的概念和分析工具来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世界。2011年,基于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源和细节的研究,他完成了一篇出色的论文——《中国特色的断言》(Chinese Characteristics,2011),此后他扎根于对中国经济繁荣根源探究的工作中,并着力于研究中国经济复苏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以及“中国热”、“中国热”之后等话题,2013年他曾造访中国人民大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在他的这本最新作品《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中,他提出很多新颖独到,而又引人深思的观点。我想这也会给我们国内的经济、政治、社会学研究带来许多宝贵的启发。

  孔教授一针见血指出:在20世纪末全球新自由主义崛起时,美国和欧洲转变为金融扩张、债务驱动的消费型,并依赖从低工资国家进口制成品。中国舍弃了中央计划经济,并从亚洲邻国的工业起飞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积累,特别是那些中国海外侨民的投资,最后把自己转变为一个以出口为驱动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

  这本书质疑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影响的两种流行的观点: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对过去思想的告别;中国经济的繁荣对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新自由主义秩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关于第一个观点,许多人认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改革,这两个事件形成了两个突出的断层,将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资本主义入侵时期(1850~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和市场经济改革时期(1978年至今)。作者指出这其实是一个谬见。“尽管在1949~1979年中国受到国际上的孤立,但却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网络。它还成功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地缘安全,阻挡了无论是来自美国还是苏联的威胁。毛泽东时期代表了一个世纪的国家精英追求国家主导产业化的顶峰。回顾历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所遗留的工业基础,邓小平时期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不会成功。例如,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并没有从零开始,而是首先与国有企业成立合资企业。与此同时,许多国有企业在国家财政和政策的支持下,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跨国企业,虽然其成为上市公司,但政府却占有公司绝大部分股份。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大型企业都源于毛泽东时代,或是源于那个时代所发展的国有资产。国有企业持续发展与国家进行最主要的资本积累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俄罗斯和东欧的许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国有企业的类似优势,就不足为奇了。”

  孔诰烽的论据翔实充分,他指出:毛泽东时代的遗留产物,包括户籍制度和在人民公社内进行农村教育、农村卫生的公共投资来限制农村—城市的迁移。这些政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和健康的农村劳动力,可用于20世纪80年代的出口型私人企业以及乡镇企业。在毛泽东时期的自力更生的政策使得中国避免了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债务危机,这个危机给发展中国家和苏联集团带来了重创。

  更重要的是,他在书里所强调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遗留对中国经济繁荣所做的贡献,并不是要减轻邓小平同志所发起的市场改革的重要意义,他敏锐地洞察到:只有在邓发起的这样的改革之下,才能让那些从“二战”以来就开始蓬勃发展,散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长达三个世纪且不断积累的东亚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并利用毛泽东时代建成的工业创造出新的繁荣。因此,“冷战”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执政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与出口导向型的东亚产业资本的混合,点燃了中国经济热潮。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