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讲述屏风的历史

2016年12月02日 08:34:0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屏风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屏风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处世哲学密切相关。

  ——摘自《鸟度屏风里》

  一个世纪之前,1920年新年前后的那个冬天,著名的英国作家毛姆在他周游列国的旅程中抵达了长江口,并溯流而上约2500公里,记下了58个可以成为小说素材的文本。但它们最终没有各自延展成书,而是被连缀为“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合在一起出版了,其书名叫做《在中国屏风上》。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的中国见闻不论对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作家,还是同时与之后的英国读者、乃至全世界读者而言,都成为一个遥远的他者,富有传奇色彩以及神秘的东方情调,而毛姆用“屏风”这个词来定义他的收获与表述,无疑是一个贴切与恰到好处的书名。

  但是,尽管屏风在传统文化中如影随形;或许因为它始终不在前景、不是关注焦点,抑或现代化进程中,受玻璃的广泛运用以及西式家具东播的影响,就是在毛姆访华前后,屏风渐渐退出中国日常生活乃至精英阶层成为稀见之物的缘故;总之,屏风已然是一种不常见不必备的对象。直至现在,对屏风史的关注显然与其历史意蕴并不对称,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历史呈现,只能说刚刚有所开端。正因为如此,周进所撰《鸟度屏风里:屏风中的趣味文化史》(重庆出版社),这部以屏风为主题的文化通俗作品,堪称可以补绘出我们传统中缺席的一角斑斓,为当下读者蓦然回首数千年自家往事,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可屏风的意义又岂止在于复古。眼前,日益增长的高房价令人蹙眉,要想在一个可以支配的空间里摆放一张屏风成为成本昂贵的事情——但似乎鲜有人从文化基因上来分析我们为什么那么需求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或者住宅。当然《鸟度屏风里》不必揭示房价背后的奥妙,作为一本谈论历史上的屏风的书籍,不可离题太远。不过,该书却可以带来启发,很久很久以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十分重视关于空间的区隔与属有——这不就是深藏在传统中我们对房子一贯热望的原因么。

  屏风恰如其造型装饰的那些立体错综的功能意义,抽象地表述与分析,或许有一点隔屏通声气的意味,当然也容易说得清楚,但不免少了具象的参照,不容易把语词也变得丰富起来。如此,《鸟度屏风里》则像这一本取名自李白诗句的册子,行文轻松散漫、首尾相顾,以与屏风相关的历代故事为纬,经以屏风造型与名义、功用上的变迁史,并敷上各种如今可见的古屏风实物彩照,“鸟度屏风里”,必可使“人行明镜中”——叙述推动思绪,形象加深印象,读者可藉此对屏风之史,对空间与平面在时间长河中的人工机巧的运用过程,有了一个可见可听、并掩卷之后有更多例证可回味的机会。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