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呼兰河传·红太阳版》

2016年12月06日 08:45:22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书名:《呼兰河传·红太阳版》

  作者:萧红/著,林曦/绘画,白铭波/摄影,张晓霞/导读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定价:38.00

  书号:978-7-201-10486-7

  萧红小传

  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

  八月里开花了。

  我伤感它们的命运,

  我赞叹它们的勇敢。

  ——萧红组诗《沙粒》第一首

  萧红,原名张迺(同“乃”)莹,1911年 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户地主家庭。祖父张维祯(1849~ 1929)对其宠爱有加。

  读小学期间,由父亲张廷举包办,萧红被许配给呼兰县驻军帮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毕业后,父亲阻止她继续接受教育,萧红经过抗争,于 1927年就读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今萧红中学)。

  1930年,初中毕业的萧红在表哥陆哲舜的帮助下进入北平,就读女师大附中高中部。因为得不到家庭的资助,数月后被迫返回呼兰。

  1931年 10月,萧红毅然逃出家门,只身流浪哈尔滨,后与汪恩甲在东兴顺旅馆同居。1932年 5月,怀孕的萧红被汪遗弃,困于旅馆近 3个月。期间得到了《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以及萧军等的帮助。时值哈尔滨爆发洪水,萧红搭搜救船离开旅馆。

  孤苦无依中,萧军如一束阳光照亮了萧红的生活,他们产生了爱情。8月底,萧红产下女儿,因无力抚养而送人。11月,二萧在哈尔滨的商市街安家,开始全新的生活。虽然贫寒,甚至饥饿到胡思乱想:“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但萧红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与希望。

  1933年初,在萧军的鼓励下,萧红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陆续发表作品。10月,二萧的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出版,他们被誉为黑暗现实中两颗闪闪发亮的明星。因有“反满抗日”倾向,该书遭到查禁。1934年6月,二萧离开哈尔滨,抵达青岛。10月,二萧赴上海,并很快与鲁迅建立起亲近的关系。萧红曾表示,鲁迅先生待他们“像祖父一样”(李洁吾的回忆)。

  1935年 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鲁迅评价这部作品以“力透纸背”的笔墨展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鲁迅称赞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文学成绩斐然的同时,二萧的感情生活却出现危机,为纾解苦闷,萧红于 1936年 7月东渡日本。10月,鲁迅逝世,萧红获悉后,悲痛异常。1937年初,萧红返回上海,即前往拜谒鲁迅墓。

  我哭着你,

  不是哭你,

  而是哭着正义。

  你的死,

  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萧红《拜墓诗——为鲁迅先生》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