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所谓粟裕三次“擅权”其实是奉彭德怀之命行事

2016年12月07日 14:14:14  来源:凤凰读书
字号:    

  本文摘自《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作 者:张雄文 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1994年12月,中央军委为蒙冤多年的粟裕公开平反,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

  这是已长眠地下整整10年的粟裕等待了36年的最高组织结论。

  他的夫人楚青激动不已,说:“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粟裕同志本人固然已不可能看到今天的这个结局,但他若地下有知,必定同我一样歌颂我们伟大的党”,“我们的党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克服历史上出现过的失误”。

  随后,中央军委批准立项的《粟裕传》出版,《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等文章也相继发表,披露了当年“错误批判”的一些具体情形。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多年后仍然有人坚持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错误结论,与中央军委的公开纠错结论背道而驰,借《彭德怀全传》一书的出版,继续给九泉之下的粟裕泼污。

  该书对粟裕当年被扣上的“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里通外国”等罪名,以及“一贯反领导”“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权限”“告洋状”等罪状选择性避而不谈,强调粟裕仅仅是“受批评”,原因是所谓三次“擅权”。

  粟裕1958年被错误批判后,被撤销总参谋长一职,降为新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被限制接触军队,其“错误”被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所有军委扩大会议的发言、简报,以及粟裕的检讨等等,均作为历史文件存档。

  粟裕战争年代“常胜将军”的形象由此被颠覆,不仅他本人长期淡出公众视野,受到不公正对待,过去统率华东野战军的战功也被淡化、转移和磨灭,他对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具有独创性的许多建议不被采纳,种种不公正待遇使其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他的麾下猛将王必成慨叹说:“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包括粟裕的一些老部下在内的人成了“惊弓之鸟”,几乎谈“粟”色变。甚至1984年2月粟裕辞世后,上海《文汇报》约请粟裕当年的老部下写纪念文章,也被委婉拒绝。

  当事人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里有多少深意,而是简单地想到,粟裕是共和国第一大将,功高盖世,现在的南京军区部队高级指挥员绝大多数都是他的老部下,找人写两篇悼念文章肯定没问题。可是事情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

  他不无纳闷地说:“我们选择了两位华东野战军著名战将、大军区正职领导约稿,两位首长的秘书很快就回电了,回答的口径一样:首长身体不好,无法写。由于时间比较紧,我又走访了几位大军区副职领导,都未能如愿。”

  粟裕夫人楚青曾经无比感慨:“可见当年批粟的能量及其流毒影响之大。”

  《粟裕传》说:“先在大会上批判,然后撤销职务,并把被批判者的‘错误’传达到全党全军,但对受批判者又不作结论,不作决定,这样的做法开了党内斗争极不正常的先例。”

  粟裕本人也在1979年10月写给中共中央的申诉报告中沉痛地说:“1958年对我的批判,虽未形成正式决定,但曾经传达到团一级,影响及于全党全军。而且那些不符事实的发言、简报,我的违心检讨等等,均已作为历史文件存档。20多年来,它已成为压在我身上的沉重负担,使我内心深为痛苦。”

  但《彭德怀全传》一书对粟裕噩梦般的遭遇仅仅轻描淡写地说:“粟裕大将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上受批评,但不作组织结论。扩大会结束后,粟裕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不再担任总参谋长。”

  以区区一本出版物与明确说明“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的粟裕平反文章“叫板”,也就是敢与中央军委抗衡,这在历史上不多见。

  《彭德怀全传》从当年军委扩大会议批判时错误的材料、语言乃至粟裕的违心检讨出发,譬如在军委扩大会上批判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以及粟裕被迫检讨“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等内容,认为粟裕犯了三大“错误”而咎由自取。

  这所谓的三大“错误”分别是:一、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二、忽略外事纪律;三、擅自调志愿军回国。

  书中多处运用“大概”“大约”“也许”“可能”等似是而非的揣测字眼,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责任全部推给粟裕以及毛泽东。

  譬如:“(粟裕)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调动命令。”“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实则是按照彭德怀的要求布置工作

  1954年8月13日,即粟裕出任总参谋长的前两个月,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了对福建沿海的两个作战任务: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

  1955年初,江山、大陈、渔山、披山等浙江沿海岛屿先后解放。已从副总参谋长升任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认为,华东沿海军事斗争的重心已转移到福建沿海,解放马祖、金门的任务有可能提早完成。

  这一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召集各总部和海空军负责人一起,听取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人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

  会议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而建议“以解放马祖岛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3月5日,粟裕将这一讨论结果书面报告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这一题为《关于攻打金门、马祖的设想》的报告说:经南京军区及总部有关领导研究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因此“我们意见先打马祖,然后打金门”。

  四天后的3月9日,彭德怀在报告上批示说:“同意先打马祖。”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