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乡愁:都市文明的心灵补偿

2016年12月12日 08:35:40  来源:文汇报
字号:    

  本报温州12月10日专电(记者周渊)“中国人的故乡观念特别浓厚,故乡不是静态的,始终充满变化,既有诗情画意,也有艰难挣扎。而乡愁是都市文明的心灵补偿,对都市生活中无法表达的苦闷、焦灼具有某种缓解功能。在农业向工业转型的过程中,希望我们对身后不远处的乡村多一些关注。”昨天,著名作家韩少功在温州的一场“文学的乡愁”研讨会上这样表述。

  这场关于乡愁的研讨会由《十月》杂志社和温州市瓯海区举办,同时举行的还有该杂志社的首届“琦君散文奖”颁奖。写故乡一生的琦君曾饱含深情地写下:“像树木花草一样,谁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故乡,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如今,故乡以“琦君散文奖”向她致敬,向乡愁致敬,向家国致敬。

  温州本土作家周吉敏的散文集《斜阳外》获“特别奖”。作家以古道行走的独特视角,审视和还原温州历史文化与风物人情的变迁,将温州本土极具代表性的多条古道引入世人视野。她坦言自己写乡土风情正是受到琦君先生的影响。也正是她在区政协会议上的发言,直接催生了“琦君文学奖”的诞生。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温州市瓯海区先后建设了琦君文学馆、琦君纪念馆,并举办琦君文化节等,挖掘地域人文内涵,寻找乡愁文化的精神栖息地。

  琦君笔下“永恒的乡愁”,在急剧变化的当下、在不同作者笔下,谈论乡愁时我们谈论什么?在“文学的乡愁”研讨会上,作家们分享了各自的“乡愁”。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表示,人是有记忆的情感动物,家乡的观念根深蒂固。“离故乡越远,乡愁话题越时尚,它不一定是我们真正的记忆,却是自我疗伤的一贴药。”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进一步提到,工业文明带来财富和便利的同时,也有沉重压力的一面。“乡愁是永恒的文化主题,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趋势下,新时代的乡愁有新内涵,作家们从中可以找到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寻根文学’仍是进行时,它的新内涵是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谈到,乡愁一开始是伴随着逃离、出走的回望。“少小离家闯世界,逐渐认识到生活在别处并不是理想化的,面对巨大的颠沛流离,只有故乡是相对稳定的。而现在,逐渐消失的乡愁不仅是故乡的概念,还有文化意义。‘根’变得模糊,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变迁所呈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