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欲望心理学 看人看到骨头里》

2016年12月14日 08:15:46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书名:《欲望心理学 看人看到骨头里》

  作者:[澳]休·麦凯

  译者:王莹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定价:32.80

  书号:9787505731226

  为什么对孩子过度夸奖是有害无益的?

  既然人们如此深切地需要得到认同和欣赏,那么只有大力地夸奖和奖赏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唯一的正确途径吗?这可不一定。

  在很多情况下,赞美和奖赏人们的方法比你想象的更具风险,并且极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问题是如果你奖赏人们出色的工作,那么奖赏很容易就成为了工作的真正目的,因此他们的动机就会转变为不去关注工作内在的本身,而去关注外部的奖赏。

  这在孩子的案例中体现得非常典型。给予孩子宠爱本身是无害的,是欢乐、惊喜的。但是将宠爱变为贿赂,并将其与特定行为相连,就会改变整个行为的初衷。在《通过奖赏来惩罚》一书中,阿尔菲?科恩指出“为渴望的行为提供好处比直接威胁并约束其行为缺失的方法(或因这种欲望本身而产生的行为)更加不好控制”。6 奖赏和惩罚都是与同一个因素相关的:为实现某个目的而控制一个孩子,或一个人。

  奖赏改变了许多关系的性质。提供奖赏是为受奖人提供了更多动力,但同时也将其他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奖赏和对施与人的取悦上来。

  这个原则甚至包含在慈善事业之中:为某人的慷慨善举予以奖励——比如将其名字写在匾上,这样给予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慈善本身似乎不再重要:它现在已成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因此尽管我们通过提供一些奖励方式来表示对慈善家的重视,但是同时我们也有可能歪曲其动机和关注点。

  我们很容易掉进这样的陷阱之中,特别是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如果你打扫房间,我就给你一美元。”在孩子眼中,这一行为更多的目的是得到一美元,而非打扫房间本身。

  有些学生不受分数内在奖励的推动。而在“学习”最为深刻的意义上,那些困扰于分数外在的学生会变得不再专注于学习。

  分数成为目标。学习、质疑、探索、犯错误——都是专心学生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追求奖赏的过程中都渐渐减少。在一所因学生取得高分而闻名的中学里,教师告诫学生如果将注意力放在成绩上会扭曲学习方法:当老师引入一个话题或提到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时,学生们会问“这会出现在考卷中吗”,这明显地暗示了,如果这其中不涉及分数,那么学生不会费精力去关注老师的建议。

  当我上小学时,我有一个好心的姑姑,她相信我能在课外作业中有更出色的表现。她为我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奖励:如果我在班里得第一,那么就给我一张崭新的一英镑纸币。我确实需要这笔钱——我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不是很想在班里名列前茅,也不想让自己将学习与取得一笔小财联系起来。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