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我在故宫修文物》新书上市:择一事,终一生

2016年12月26日 15:09:59  来源:凤凰读书
字号:    

  近日,《我在故宫修文物》新书发布会在西单大悦城首都电影院举行。该书主编、纪录片导演萧寒,作者绿妖亲临现场,讲述图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的策划缘起于同名纪录片。该纪录片创下了年度奇迹,引爆90后、00后聚集的弹幕视频网站,在豆瓣获得9.4分的超高评价。这样一部充满情怀的纪录片引起新经典文化的关注。特别邀请著名作家绿妖和著名摄影家严明,为这个题材进行重新撰写和拍摄,促成了本书的面世。

  12月16日,《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登临各大院线,好评如潮。纪录片和图书,主题一致,维度不同。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图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作者将眼光投射于12位修复师几十年的文物人生,带有立体的时间的维度。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绿妖 萧寒

  (绿妖 萧寒)

  以匠人之心,做匠人之书

  故宫古器,流传至今,一般人观赏古器时只会叹于文物的精美、皇家的奢侈,却从未想过文物展出背后,却是有着一群默默无闻、技艺高超的匠人,他们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做着枯燥而又精细无比、不容有误的工作。

  五年前,萧寒的纪录片团队就有了这个心愿,想让这群不为人知的修复师有机会被大众知晓。他们多次深入故宫调研,写了近十万字的调查报告。在故宫90年院庆前夕,拍摄终于得到批准。

  纪录片的播出感动了该书的策划人杨晓燕,她觉得值得有一本书让这些师傅的精神再传播。然而,影像表达和文字表达大为不同,如何实现这一高难度跨越?她斟酌再三,约请到她认为最合适的作者绿妖,以及诗人摄影师严明。绿妖是时下最好的非虚构作家之一,文字朴素有力。她对台湾农民的访谈录《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在年度好书里多次上榜。绿妖在看了三集纪录片后,深为所动,接下了采访的重任。她深入故宫和师傅们面对面深入访谈,观察他们的修复工作和日常生活。

  绿妖采访了12位师傅,其中9位老师傅,3位年轻师傅。9位老师傅无一例外是从十八九岁就进入了宫里。他们初入时都是血气方刚、活泼好动的年轻人,但经过他们的师傅的熏陶渐染,他们的性子逐渐被磨平,心也静了下来。他们在意每一件物品的手感,他们面对文物如履薄冰、谨小慎微。职业性的敬畏与谦恭渗透了他们,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

  诗人摄影师严明,向来关注历史与文化,他用诗意的镜头来描摹大国小民,现实与荒诞,文化的传承与残缺。这位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得主,看了三集纪录片后就慨然应允前来拍照。他说:"能在故宫'拍文物',我是幸运的,也满心震撼。长期的心驰神往终于变为抵达:国宝俯仰皆是,人物真实可感。文物总是在时间里越发显露出它们的意义,修复技师们正是用时间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们坐得住、给得起,如此一生……像一个景观、像一个仪式。"

  书中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了师傅们进入故宫的机缘,手艺传承的历史,修复生涯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成就以及轶事,在他们北京方言的娓娓叙述中,你的脑子里也勾勒出了故宫文物修复的数百年历史,那些已去世的、已退休的的师傅们的面容栩栩如生,这些在职的师傅们正在恪职尽守自己地将工匠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大国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本书是承接纪录片后,和电影同步上市,书和纪录片、电影究竟有何区别?纪录片重在对师傅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记录,呈现出更多是如何修文物,以及他们在工作中的对话和感悟。电影是在记录纪录片的基础上剪辑而成,偏重大银幕的声色光影,给观众视觉的冲击力。而书,它是无声的,只能用文字和图片来说话,它要承载深度和广度才能经得起反复的摩挲。

  绿妖说:"很有幸,我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父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她说,写这本书的四个月中,一遍遍听他们的采访录音,从几十万字的资料里"搓"出来这本书里的十万字,由暑热难耐的伏天写到寒冬将至,时常感到她也在搓着一张看不见的命纸,在枯燥而平静的手感中一点点接近手艺人的世界,她为之喜悦。

绿妖

  (绿妖)

  萧寒则说,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人们?让大家为一部纪录片"燃"了起来。答案也许就是木心先生的那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两次槽,一年跳三次槽。这就是为什么年轻观众会一下被打中,都说"献出我的膝盖"、"跪了"。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他说,快和慢、张和弛本来是相对的,愿这本书能够建构一种"快、慢"的和谐,"张、驰"的有道。希望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心底的一点点平静。在被庸碌现实俘虏之前,在被琐碎生活招安之后,还有能力为那个用烂的词--"情怀"而稍稍动容。

萧寒

  (萧寒)

  新书首发式后,现场媒体和主创团队一起观赏《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师傅们的质朴情怀令人感佩。屈峰的话代表着众师傅,让很多观众动容:"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他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