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评价别人,什么时候评价一下自己?
——《自知:向人生提问的艺术》书评
生活中最讨厌做的一件事是“介绍一下自己”,没有之一。每当这个时候,大脑总是一片空白,然后是一阵无言的窘迫,怎么介绍自己呢?生活、性格、观念,还是除了这些以外的一切?除了不知方向之外,最尴尬的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说些什么,准确地说,我对自己的评价,其实都是别人对我评价的综合,都是别人眼中的“我”,而我对自己的认识,总是迷迷蒙蒙搞不清楚。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我们总是积极追寻外面那么大、那么美好的世界,却总是对自己缺少一些把握,与自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了解自己,说起来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每天做事都遵循着自己的处事原则,评价别人,体现我们的是非观念,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彰显了教育和自我修养的不断修正,过什么样的生活,则是自我选择与自我努力的结果。除了被众多科学家研究过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大众普遍具有的“人的特性”“族群的特定心理”之外,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一定有什么独特的区别于“别人”的精神、物质的特质,这就代表了我成为了“我自己”,而这,恰恰是需要我们时刻警醒,时刻认知,却时时忽视,甚至从来不去探索的地方!
生物学意义上,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最显著、最根本的区别是——DNA图谱,有了它,我们与血亲的区别也就是99.99%之外的,那一点的0.01%,就是这微弱的0.01%成就了你与兄弟姐妹父母之间的独特存在。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体,界定自己的独特性,是多么艰难又多么漫长的过程,那微小的1,成为了生物学上的你!
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如何察觉出自己的不同,如何认识自己呢?我们总是陷在日常生活的重复机械中,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路,屈从于所谓“大众心理”,追逐着每一次震撼人心的潮流,希望成为引领者,站在世界新位面看不一样的风景。就像《自知:向人生提问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经常在目标实现以后才发现,那其实是别人要你完成的事”,也许甚至都意识不到“别人要你完成的事”这件事本身,觉得这就是自己本心想要完成的事,你只是隐隐约约觉得不是那么痛快,这微妙的痛苦恐怕也会淹没于完成事件的喜悦与日常琐碎中。
罗尔夫·多贝里,德国人,一个聪明的德国人,一个聪明、睿智而又有些幽默可能还带着点尖刻的德国人,以德国人一贯严谨、哲人的特性,思考着关于“自己”的问题,一个个直抵人心的问题,举重若轻、以小见大,普通问题中蕴含着打破日常思维藩篱的力量,在最普通中蕴含着最重要,在最简单中彰显最深刻!让人有醍醐灌顶、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感!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别人的人,可以称之为智者,拥有用人的智慧;而能够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把握自己,则最为高明。如果能时刻保持一颗清楚自己的心,那么我相信,在成长的路上,失去的,得到的,以及选择的终将成就你幸福成功的人生;而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也终将为你平凡普通的生活带来新的转折与光明!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