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世界咖啡学》
作者:韩怀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定价:128.00
书号:9787508669519
咖啡的起源
对18、19 世纪欧洲史影响深远,被封为“女人玩家”的法国“外交王子”达雷杭曾以“黑黝如恶魔,滚烫如地狱,纯洁如天使,甜蜜如恋爱”来形容咖啡令人爱恨交加的魅力。一杯杯似魔又似仙的咖啡下肚,人们亢奋难眠到天明。人间若少了咖啡,恶果不小———世人恐怕欣赏不到巴赫的《咖啡清唱剧》、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伏尔泰的《赣第德》以及意大利喜剧泰斗哥尔多尼的《咖啡馆人生百态》……
这些都是在咖啡因作用下,福至心灵而产生的旷世巨作。咖啡馆在15至16世纪滥觞于中东,而在17至18世纪爆红于欧洲至今,全球咖啡生豆年产量已突破1.1 亿袋(约660万吨),星巴克全球总店数已超出两万家。豪饮咖啡风气大开之际,世人对咖啡起源的认知,百年来仍跳不出“牧童卡狄与跳舞羊群”的迷思:
公元6至8世纪,埃塞俄比亚牧羊童卡狄在山麓照料一群山羊。有一天,卡狄发现羊群兴奋莫名、活蹦乱跳,连病羊和老羊也恢复元气,飞奔乱舞起来。他仔细观察,原来羊儿吃了山坡上不知名植物的红果子。他索性摘几颗试吃,果子酸甜可口,没多久他倦意全消,身轻体畅。此后,他每天就跟着羊儿吃红果子自娱,与羊群共舞嬉戏。一天,附近清真寺的长老经过山麓,看到卡狄在羊群手舞足蹈,趋前想看个究竟,卡狄告以红果子神效,长老半信半疑摘几颗吞下,顷刻间老骨头似有股真气贯穿,元气倍增。伊斯兰教长老返回寺院,深夜晚祷,瞌睡虫来报到,默罕穆德突然托梦,指示他快以白天所见的红果子煮水来喝,即可回神。红果子醒脑奇效不胫而走,此后,伊斯兰教徒夜间敬拜前,都会先喝红果子熬煮的热果汁“咖瓦”。
早期咖啡馆———不卖酒的酒吧
伊斯兰教国家禁止酒精饮料,但中古时期仍无法关闭所有的地下酒店。这里藏污纳垢,卖酒也卖色,如同西方国家的妓院,只有社会最底层人士才敢来此寻欢作乐。上流阶层为了颜面,甚少流连地下酒店。最初,咖啡就是在这些场所贩卖,致使形象受损。
然而,有生意头脑的人看准了咖啡提神、开智、有助交谊的功能,只要不涉及伤风败俗之事便商机无限,因此这些人经营的咖啡馆纷纷与地下酒店划清界限,不卖酒的咖啡馆应运而生。最早的咖啡馆诞生于何时何地,文献并无记载。目前我们仍无法证明1500年以前,麦加、开罗、大马士革或伊斯坦布尔是否已有大型咖啡馆存在。专家认为叙利亚炼钢技术佳,可能早在1530 年大马士革或阿勒颇两大城市已出现有烘豆设备的大型咖啡馆。若以文献为准,最早的宫殿型豪华咖啡馆在16世纪中叶已出现。奥斯曼帝国史学家培切维所编的《奥斯曼帝国文明史》指出,公元1555年,大马士革的夏姆斯、阿勒颇的哈克姆两人,最先把豪华咖啡馆所需的整套配备从叙利亚引进伊斯坦布尔,一炮而红,大发利市。这是有关豪华咖啡馆的最早记录。
由此可见16世纪中叶以后,在伊斯坦布尔、开罗和麦加大行其道的宫殿型咖啡馆,创意来自更北边的叙利亚。这类高级咖啡馆只卖咖啡不卖酒,亦请来名人讲古,甚至还有雅乐演奏和驻唱。咖啡馆变成更健康的交谊场所,吸引更多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捧场,成了超人气的新型行业。咖啡世俗化因此有了更宽广的群众基础,脚步更稳健。
黄豆咖啡
咖啡豆与黄豆常被喻为人小鬼大的“化学仓库”,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以黄豆为例,所含的蛋白质与油脂,高占干物重的60%,碳水化合物占35%,其他无机物占5%。黄豆除了是绝佳的蛋白质来源外,也富含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包括甘氨酸、精氨酸、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亚麻油酸、次亚麻油酸)、卵磷脂、大豆皂素、大豆固醇、异黄酮素。这么好的健康食品如果也能当咖啡喝,岂不两全齐美?笔者一时好奇,以家用热气流式袖珍烘焙机来烘焙黄豆,冲泡看看味道如何。每次烘量不超过90克,约5~6分钟出锅,黄豆质地比咖啡豆软且易烘,但不会有一爆与二爆,烘太深也会出油,建议不要太深。烘妥的黄豆有股类似黑豆与玄米茶的清香,与豆浆的香味大相径庭。烘过的黄豆较软脆,比咖啡更易研磨,刻度要调粗一点,最好用手按式砍豆机,免得磨成细面粉就不易冲泡。建议以法式滤压壶或日式手冲壶来泡黄豆“咖啡”,冲泡水温85℃~90℃,冲泡后的颜色与咖啡无异。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