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汪兆骞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之四,沿袭前三部的风格和历史阶段(1917年至1936年),呈现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全面抗战时期悲壮而惨烈的文化景观。
大师们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民国知识分子自觉站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演绎了一部壮烈激越的抗战史诗。无论是在国统区、解放区,还是在沦陷区,抑或上海的“孤岛”,“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让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统一。
在抗战的大环境中,胡适、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梁漱溟、茅盾、张恨水、闻一多、弘一大师、郑振铎、马寅初、陈寅恪、吴宓、赵树理、丁玲、萧军等知识分子,没有被乱世所裹挟,而是做着他们认为文人应当做的事情,在各自的领域中竭尽所能,救国救民,在抗日救亡的漫漫长路上披肝沥胆,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他们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演绎着知识分子的气节、风骨与担当。
大文人的悲壮迁徙和抗战史诗
关于文人抗战,汪兆骞在《民国清流4》写道:“一介书生,国难当头,用教育支持抗战,与持枪向敌人开火何异?”这是因为“战争,不仅是军事的较量,也是文化的对决。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与守卫家园同等重要。”只要“连天的炮火,压不住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只要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不死,这个伟大的民族就会与日月同辉”。因此,该书也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众多知识分子在中国各大院校向远离战火的西南地区迁移,形成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为悲壮、浩大的迁移景观中的种种令人感佩的经历和作为。
知识分子写知识分子,文人写文人
汪兆骞生于1941年,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原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据悉,为了客观公正地还原民国时期文化、文学、教育、思想等领域的真实风貌,汪兆骞从1998年开始,搜集了近千万字的权威史料。正因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书写被遮蔽的历史,刻画真实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命运,立体式彰显民国大师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因此该书受到众多名家的广泛赞誉,深受读者好评。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