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曹东勃评《喂养中国小皇帝》:“小皇帝”的新问题

2017年02月27日 08:52:11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鸡年春节过后的电视荧屏上,从文艺晚会到严肃的时政新闻,总不时见到带有鼓励生育二孩暗示的各种片段。回望1980年到2015年这三十五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区间,品味宣传报道基调的这种跳跃性,真有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觉。

曹东勃评《喂养中国小皇帝》:“小皇帝”的新问题

景军主编:《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

  前不久翻到一本景军教授主编的新书《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实际上,该书英文版在2000年已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推出,其后陆续被一百六十多名外国学者引用,这是该书中文版的首次出版。如果对时代语词稍有记忆的话,不难判断,这是一部有关独生子女话题的作品。

  用“中国小皇帝”来专门指代新出现的独生子女一代,这是八十年代的一种社会主流声音,大意是认为这一代人因为人口学意义上的稀缺,在“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的畸形笼罩下,成为家庭的重心,被长辈骄纵溺爱,说一不二,俨然皇帝做派,缺乏独立性、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8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专门拍了一部《中国的“小皇帝”》。1995年,孙云晓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出炉。八〇后尚未从“小皇帝”的陷坑爬出,一顶“垮掉一代”的新帽子就结结实实压了下来。《较量》的重要推论,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成功学”大棒胡萝卜和心灵鸡汤。“你们不行!你们嫩着呢!你们还差得远呢!”这几乎就是对当时的青少年儿童一代的社会主流意见。

曹东勃评《喂养中国小皇帝》:“小皇帝”的新问题

电影《中国的“小皇帝”》

  如此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而且不可预期其持续性),当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它差不多引发了当时人到中年、身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五〇后一代人的集体焦虑和过度反思,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催生了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八〇后一代人的集体叛逆乃至集体自卑。直到2008年,几桩大事发生,舆情就忽然间逆转了:先是说八〇后富有社会责任感,后又捧为国之栋梁。到如今后浪追前浪,当初的“小皇帝”们早已“亲政”——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上有刚刚“退位”的“太上皇”要颐养天年,下有刚刚“立储”的“小小皇帝”要野蛮生长。在“奔四”的道路上而立未立、不惑仍惑,似乎就这么莫名奇妙闯进了人生的“下半场”。

  从这个角度说,这本实际上调研和写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系列论文集,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的横断面,它所做的是一种社会人类学的描摹。从内容上说,书中涉及的很多方面,在今天确实已经过时,或不成其为问题了。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视角。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