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能不能相爱?如果相爱了会怎样?这是白俄罗斯扬卡·库帕拉国家模范剧院的话剧《哑巴》要讲的故事。它没有把力气完全地用在丑化法西斯身上,而是通过战争中的爱情,让多重的戏剧矛盾有了发生的可能,把白俄罗斯饱受的二战屈辱与磨难在其中尽数展开。这是白俄罗斯话剧是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哑巴》的精致与完整、戏剧表现力和饱满度,堪称一流。
首先要说的是这出戏的灯光。极少能在一部戏中看到这样趋于完美的设计,它和剧情完全浑然一体,毫无剥离,甚至成为了情节的一部分。剧中数次出现的德国军人和白俄罗斯平民合影的设计相当震撼。起初,刚刚来到白俄罗斯的德国军人拉来平民,装出友好的样子拍照合影,交叉的光束打在这些人身上,极具凝固感。之后,战争持续地进行,再次出现了拍照的场景。这次德国军人拉来平民合影时却让他们摆出了种种极度受辱的姿势,这让观众直观地看到,战争中人性的丑恶是会升级的;在杀戮与嗜血的残暴中,人离魔鬼的天性会越来越近。最后场灯亮起,观众也成为了被拍摄的一部分,这种不由分说的强刺激让观众瞬间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最直接地理解了白俄罗斯人的被动和屈辱,带给观众的对战争的残酷和冷血的解读甚至远胜过台词的力量。这些设计的精巧和潜台词的传递,让人赞叹。还有那些足以以假乱真的战火特效,那些随时移动升降的布景,以及那张从天而降的铁丝网,都足以一次一次地让观众的心一点一点缩紧,战争的罪恶感弥漫在整个剧场中,如鲠在喉。
其次要说的是白俄罗斯人对战争反思的态度。在这部戏中,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如何谴责侵略者身上,而是用同样的笔墨反思了白俄罗斯的集体农庄政策对平民百姓的另一种掠夺和残害,以极其写实的手法写下了内忧外患下的白俄罗斯人民深重的苦难。在这样一种万般皆苦的境况下,爱情恰恰发生了。没有国界,不分敌我,无可阻挡。把不合常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是剧作者的高明之处。罪恶人人皆知,但恶中生出的花也可能分外夺目。剧中那段“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戏中戏设计得极其精妙,借用莎士比亚之口,两人完成了从敌人到爱人的身份转换,也有了同生死的信念。他们伪装身份,假扮哑巴,既要躲过白俄罗斯人,又要躲过德国人,在重重苦难中穿梭,而最终那些善良的平民说:“他能杀死长官保护了白俄罗斯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他呢?”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我们如何看待它,是你内心的写照。
(董芳)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