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4日电 (记者 杨喆)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民族文化宫、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古籍再生保护成果展”4日上午在北京开幕,展品文献涵盖全国十余个文种。
本次展览展示了少数民族古籍影印再版成果200余部,涉及汉文、蒙古文、藏文、满文、察合台文、彝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文种。其中不少是具有代表性的孤本或流传稀少、具有重要版本价值的珍贵典籍。
民族文化宫副主任钟兴奎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抢救和保护中华民族古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李晓东指出,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一些重大民族古籍的抢救整理出版。“未来我们还将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信息化。”
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仪式并宣布展览开幕。展览将持续至3月18日,春节期间不对外开放。(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