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合作的《十竹斋笺谱》曾获国家级重要奖项。荣宝斋 供图
□本报记者 李子木
他们是艺术王国的普通一兵,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灵巧的双手成就了一段文化传奇;他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制作的产品屡屡赢得国家级大奖,声名远播海外;他们是真正的大匠,每年都有大笔订单慕名而来,请求他们复制装裱,因为他们技艺精湛,妙手可以回春。
不久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与荣宝斋的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文英、肖刚、王辛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发现他们对于什么是“匠心”既有着相同的认识,亦有着各自独到的理解,真所谓“匠心独运”,各有巧妙不同。
既要传承更要创新
木版水印是古书画复制领域的一项传统技艺,而荣宝斋则是其中主要的传承者。齐白石老人的画作被认为是“画到极细处,自然真趣味”。但就是这样卓然天成的佳作,也能够被工匠师傅制成逼真的木版水印艺术作品。据说20世纪50年代,荣宝斋把白石老人请到店中,在他面前挂出两幅《墨虾》,告诉他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迹。老人端详了许久,最终摇着头说:“这个……我真看不出来。”而制作这幅《墨虾》的就是高文英的授业恩师之一。
高文英于上世纪70年代走进荣宝斋木版水印车间,成为一名印制人员。在老前辈们手把手的悉心传授下,她从制作工具学起,逐步从一张白纸成长为能够组织复杂的印刷工程和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的专家级技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30多年来高文英印制的许多木版水印作品都获得了多项国家奖励。如《孙子兵法百家书》获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二等奖,《十竹斋笺谱》获得全国第二届图书展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范曾《十二生肖珍藏册》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吴冠中《所见所思如画图》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
如今传承技艺的重担又落到高文英这一代的肩上,她觉得传承精神与传承技艺一样重要。在老一辈木版水印技师身上,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比如荣宝斋的老技师田永庆,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发明了印绢上水法的新技法,不仅攻克了绢画印制的技术难关,也让木版水印技术更上一层楼。高文英希望自己的徒弟不仅要手巧,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传统技艺,更希望他们心灵,像田老师一样给木版水印带来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木版水印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延续。
热爱才能坚守
在荣宝斋,勾描技法的非遗传承人肖刚让他的学生为我们演示了勾描的大概步骤,首先要把原作用相机拍下来,制作成与原画同样大小,然后铺上一层赛璐珞,这主要是使画面更加清晰,使轮廓都能突出出来,便于勾描。用于勾描的这种纸是在安徽特制的,叫做雁皮纸,非常薄。这道工序是一幅木版水印画的基础,它的分版和勾描,则是后面两道工序的基础。可以说整个工序非常繁琐,而且出不得半点差错,因为在木版水印的勾(勾描)、刻(制版)、印(印刷)三道工序中,勾描是基础,这个工序如果有任何的偏差,后面的工序无论如何努力,最后的作品也难以达到逼肖原作的境界。
肖刚也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木版水印的,先后师从陈林斋、郭慕熙等国画家,30多年中先后参与制作《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经典作品,同时在艺术创作上也很有成就,绘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在同一辈的学习者中,肖刚是唯一还在荣宝斋从事勾描编辑工作的独苗,其他人或者去从事绘画工作,或者干脆离开了美术领域。肖刚有一个很有天赋的师兄,甚至在日本干起了厨师,每天制作很多的蛋炒饭。他很为这些同辈人惋惜。而支持他坚持下来的是对这份工作执着的热爱。他说,自己从年轻时就跨入了美术的殿堂,勾描编辑的工作让他得以大量接触并临摹了许多艺术大家的原作,开阔了眼界,而反过来,扎实的美术基础也让他的勾描实践更加得心应手,像制作范曾《十二生肖》水印作品,在时间紧、数量大的情况下,他大胆创意与尝试了分版、分色的新方法,使木版水印的第一套工序提前一个多月完成并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对原作精神的准确理解,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事勾描工作30多年了,感情至深也获益良多,我与木版水印已经融合在一起,彼此难以分开了。尽管这项工作不像从事绘画创作那样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我无怨无悔。”肖刚说。
能吃苦是成功前提
采访王辛敬的时候,他刚从山西出差回来,在那里他和学生们对一幅有7层楼高的巨画进行了装裱修复,由于当地没有升降梯,所以只能像建筑工人一样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几个星期下来,王辛敬自己坦承,累得快散架了。但从他脸上,记者看到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王辛敬是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与其父王家瑞同为北派装裱的代表人物,多年来先后装裱修复过无数名家作品,参与了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的辽代经卷、原联邦德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巨幅绢本佛像等修复工作;先后修复过宋元时期马远、吴镇,清代八大山人的作品。两次参与了修复、揭裱人民大会堂藏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工作及中南海怀仁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多家单位巨幅画卷的装裱工作。他是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及中国文物学会修复委员会委员、理事。
王辛敬告诉记者,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匠人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在学习的阶段要苦学,在工作中要苦干,这样才能做出成绩。像装裱修复一共有17道程序,每一道都要全神贯注,要花费巨大的体力和精力。他还记得在修复国宝《江山如此多娇》时,由于作品尺幅巨大,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蹲着完成工作,一天下来腿常常抽筋,然而当你完成了一件作品,看到濒临灭绝的古代作品通过你的手重新焕发了生机,看到客户投来赞许和满意的眼神,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又让你觉得吃多少苦都是值得的。
“流多少汗水就有多大收获,做装裱修复是这样,从事其他的行当想必也应该是这样。”王辛敬说。
匠人身上最可贵的是创新精神。
——高文英
只有热爱一件事,才能用一生去做好这件事。
——肖刚
流多少汗水就有多大收获。
——王辛敬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