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资讯

为留老北京回忆 男子30年搜罗数十万件“宝贝”

2017年07月11日 09:14:22  来源:北京晚报
字号:    

  宋振忠自称“阿龙”,收藏圈里认识他的人,尊称他一声“三爷”。三十多年来,没正经上过学的他,靠着从京城的各个角落“收破烂”,搜罗出数十万件“宝贝”。

  这些“宝贝”不是古董,也非文物,只是京城老百姓过往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涵盖了老北京的衣食住行,凝聚着人们对北京的回忆。

  打香油的量器

  如今,阿龙还有很多梦想,他想留住老北京的魂,想带着它们走向世界。

  三十万老物件 留住老北京回忆

  宋振忠属龙,今年53岁。时间刻在他脸上的,除了些许的皱纹,更多的是一种老北京人特有的神采。

  什么才算“老物件”?宋振忠回忆,最开始的定义,来源于十几年前的一次庙会。彼时他要为自己的收藏展览起个名字——从针头线脑到锅碗瓢盆,全是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普通物件——想了三天的工夫,终于有了“老物件展”这个名字。

  开始收藏老物件,则还要早上十多年的光景。那时辍学在家的宋振忠,跟着父亲学做买卖。没事的时候,他便会到京城的旧货市场逛逛。一次闲逛中,他偶然听到有人说“好多北京的老物件都被外国人买走了”,于是也有了收藏的念想。

  老火锅

  与别人收藏名人字画、文玩古董不同,宋振忠盯上的,是老北京人家的日常物件、民俗用品,壶套、石礅甚至是老字号里的鱼勺,都成了他的收藏品:“我父亲每个月给我开60块钱的‘工资’,我就拿着这些钱去收老物件。”服饰、响器、壶套、食盒、门框、镜子……买得多了,宋振忠家中堆满了各种“破烂”,也让家人颇不理解:“一是觉得我不务正业,二是家里堆得太满,都没有个立锥之地了。”

  宋振忠坦言,收藏老物件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开始只是图个乐,到渐渐有了使命感:“我们一说北京当年如何如何,老百姓生活怎么怎么样。光是说意思就不大,这些老物件摆在你面前,才能有那个感觉。那首先一个,就得把这些北京的老物件留住。”

  打鼓儿收旧货

  1990年前后,北京老城区开始拆迁工作,卖老物件的人也多了起来。宋振忠每天骑着车,可着四九城的胡同转,就为了多收几件老物件。

  一次,宋振忠看到一处即将拆除的四合院门上,有几块颇为完整的雕花砖,他拿着200块钱去跟工人交涉,却吃了闭门羹:“我一直等到半夜,再出门去那个院子。那时都拆了,我就在瓦砾里翻,结果砖已经被敲碎了,把我心疼坏了。这一砖一瓦,毁了它就没了。”

  为了守住老物件,宋振忠认识了不少收藏界的同好,更是结交了三百余名收破烂的朋友。这些人一旦发现老物件,总会通知宋振忠去看看:“不夸张地说,北京城每条胡同我都去过。”

  凭着这股子执着劲,宋振忠如今收藏了三十多万件老物件,光是仓库就租了两间。慢慢地人们对于老物件也重视起来,这让他颇为欣慰,唯一让他担忧的,是老物件越收越难,有着过往回忆的老人也越老越少:“我得把老物件和它代表的过去都整理出来,否则今后的年轻人,就没法明白当年是怎么回事儿了。”

  讲故事听吆喝 记录老北京声音

  光收藏老物件还不够,每收到一件新物事,宋振忠还要搞清楚它们的来历与用途。毕竟在动辄百年历史的老物件面前,他也是个年轻人。搞不清用途的物件,他就去胡同中寻找8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物件至少要找三个不同的老人,说法都一致才算数。”

  言语中,宋振忠总爱提到自己那辆改装过的摩托车,因为走到哪都会骑着它。摩托车后座上,宋振忠放着几个背包,里面全是各式的老物件,尤其有各式的响器——“唤娇娘”、“虎撑”、“冰盏儿”——带着这些响器,宋振忠每周要抽几天时间去给孩子们上课,讲的都是老北京的回忆与传统。

  “酸梅汤那个桂花味,喝到您嘴里它冒凉气儿,又解渴,又带凉,不信您就拿碗尝……”穿上长褂,一手一对铜质的“冰盏儿”,宋振忠活脱脱就变成一个旧时走街串巷的小贩。若是手里拿起一个黄包车的铃铛,他又能讲上一段“黄包车”的旧事:“有钱人家的少爷,坐车到了家门口。这铃铛一响,门房里的人赶紧就要迎出来。哎哟,少爷您回来了……”

  琢磨老北京的民俗、叫卖,是收藏老物件十几年后的事情。宋振忠踅摸着,光有物件还不能传承老北京的回忆与传统,更多的内容还需要口口相传。

  从那时起,宋振忠就开始学习老北京的吆喝,京城里知名的“吆喝大王”都成了他的老师。练了十几年的光景,他终于也成了叫卖的“达人”。聊得起兴时,他会随手抄起手边的老物件来上一段,卖冰糖葫芦的,送财神爷的,三两件物事,伴几声叫卖,瞬间就鲜活起来。

  除了要“唱”的,还有要说的。旧时走街串巷的小贩,有“八不吆喝”的传统行当。例如卖药的郎中要带着“虎撑”——一种内装圆球的铁环——郎中怕泄露客户的隐私,故而只转动虎撑发出声响,没有了吆喝。宋振忠能讲上一段“药王爷孙思邈救虎”的故事,把“虎撑”名称的由来说得活灵活现:“先看我这些物件,再听故事,看表演,才能立体地了解民俗传统。”

  宋振忠构想,接下来要把老物件的故事与吆喝,都分门别类地录下来,因为老北京的声音,同样也是回忆:“就这几件响器,我说上五个小时都没问题。”

  博物馆门牌楼 推广老北京文化

  2017年初,宋振忠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芝麻花火锅博物馆”,卖的是老北京的铜锅涮肉,店里摆设的,则全是宋振忠收藏的老物件。

  走进大门,迎面墙上挂着一排油壶,是老北京打香油用的量器。东面墙上,十二口铜锅高高挂着,象征着十二个月。再往里走,通往包间的玻璃路面下养着金鱼,还摆着一百多个鱼勺,是宋振忠从老字号餐馆中收来的。

  几个包间按照屋中摆设的老物件命名,“商标厅”里,是旧时商户挂的牌匾,还有民国时期婚庆公司制作的“天作之合”挂帘;“老爷厅”、“太太厅”里,则是大褂、刺绣等家常用品。

  “办这个餐厅的目的,就是让顾客享受北京传统美食的同时,感受到老北京的氛围。如果是老年顾客,还能重温当年的情景。”自2008年起,宋振忠已在京城陆陆续续开办了四家老物件博物馆,这其中有主题餐厅,也有胡同中的陈列室。所有老物件都是免费展出,并且允许参观者亲手触摸、把玩,为的就是让更多人能深入了解老物件。

  宋振忠坦言,虽然目前有四家博物馆,但收藏的三十多万件老物件,多数仍躺在库房难见天日。由于博物馆面积都不大,也难以按照分类,对老物件有个系统的展示。因此,他仍在寻找更大的展示平台。

  饮食文化、商业文化、服饰文化……在宋振忠看来,北京老物件中蕴涵的内容很多。就拿胡同门牌来说,自1990年开始,通过走访拆迁的胡同街道,宋振忠就收集了大大小小共2600余个门牌,这其中有门牌、楼牌、胡同牌。宋振忠总想着,有朝一日能找到一栋二层小楼,把所有门牌都贴在小楼的外立面上,做成京城乃至全国第一栋“门牌楼”。

  “门牌代表着老北京的历史变迁,走进门牌楼,里面又是老北京的文化,多好。”想法归想法,要真正实现,宋振忠还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乃至相关部门的帮忙:“别说现在这几个博物馆,给我五万平方米的展厅,我也能把它们都铺满。关于老物件,我的想法还有很多,但路得一步步走。”

  本报记者 吴楠 文并摄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