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莫言对话三十国汉学家:诺奖之后有压力 创作小说追求完美
中新社记者 应妮
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23日应邀出席“故事沟通世界:莫言对话三十国汉学家”活动。在活动现场,坦诚交流之余,大家彼此幽默不断、机锋迸射。
莫言一开场就说自己是从山东高密老家赶来的。“20多年前,我回一趟故乡需要20多个小时,现在只要4个小时。仅仅从高铁这样一个亮点来看中国,就可以看出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变。身为作家更是要跟上这样的变化、反映这样的时代变化。”
谈及读者最关注的新作品问题,莫言说:“我在家乡写了一批短篇小说,最长不超过1万字,很快就将在《人民文学》和《收获》上刊登,这也是近五年来首次比较集中地发表作品。”他坦言,重新拿起笔写小说,感觉有很多新想法,“以前笔下人物形象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年轻人物形象出现在乡村、城市的各个领域,这给作家创作提供了多样性的创作资源。”
有肯定的声音,也会有批评的意见。德国汉学家顾彬直言不喜欢莫言后期长篇作品,很想知道后来越写越长的原因。莫言说,任何读者都可以是批评家。写长篇是因为“写作中感觉不能满足强烈的叙事愿望,故事中人物众多,中短篇已经不足以容纳,希望有充分圆满的空间展示人物”。
“您在哪方面还‘莫言’,还没有说出来?”面对一位突尼斯汉学家的问题,莫言笑了。他回答,“生活千奇百怪,个人经历曲折复杂,能够写到小说中的是很少一部分,任何作家都不可能把自己想说的全部都说完。”他提到2014年去台湾,星云大和尚赠与的一幅书法“莫言说尽”。“这幅书法作品含义丰富,既可以理解为‘莫言,你什么都不要说,你都说尽了’,也可以解释成‘莫言,你不要以为把什么都说尽了,你还要继续说’。我觉得这四个字很适合回答您的问题。”
“您能说说什么是‘爱情’吗?”提问者话音刚落,顿时全场哄笑。莫言也微笑着看向这位来自秘鲁的女士:“我什么都能回答,就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真是几千年来存在的问题,也有成千上万种答案。我想清楚了下次告诉你。”
莫言又说,“我去过秘鲁,对秘鲁印象很深,有六千多种土豆,我又是一个非常喜欢吃土豆的人。如果非要说什么是莫言的爱,那就是土豆。”在场所有人都被他逗得大笑。
在互动过程中,莫言承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确实会有压力。“读者的期望很高,自己也希望获奖之后还能写更好的作品,这都形成一种压力。所以过去我觉得写得差不多就拿出来了,现在就会反复修改,放一放再放一放,希望错误尽量少一点,起码自己比较满意才拿出来。”
“为什么还要写作呢?”他自问自答,“就是喜欢写小说,对小说艺术追求完美的病态般的热爱,希望能写出感到非常得意的作品,这种自我满足感是其他任何荣誉都无法赋予的。”
话音甫落,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