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8月28日电 题:万荣笑话:“中国式幽默”开出新花
新华社记者 王菲菲、王劲玉
在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北火上村,万荣蒲剧团的演员们正在表演蒲剧《麦田风波》,台下的观众被逗得哈哈大笑。
看蒲剧还能这么逗乐?那是因为这出戏是由万荣笑话改编的。
山西万荣位于汾河与黄河交汇的黄河东岸,是一座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县城,笑话是这里最亮眼的名片。这种起源于田间地头的传统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新的表演形式融合下,万荣笑话继续传承着它“认死理、犟到底、逗死你”的精髓。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称乱弹戏,是我国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蒲剧在晋南地区流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富有创意和幽默感的万荣人将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便产生了蒲剧笑话剧,这一幽默新花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记者看到,戏台下密密麻麻的板凳上坐满了人,老人们看得捧腹大笑,小孩子则乐得直跳脚。“这出剧讲的是一个农民在麦田耕作,有路人走进田里,踩了麦子。农民见状喝到,你站着别动,不要再踩我的麦子!路人说,可是我要赶路。农民想了个办法,那我过去背你出去。”蒲剧团负责人说,以前万荣笑话都是要人说的,现在用戏曲形式将其演出来,感染力更强了。
79岁的李栋梁老人就是荣河镇北火上村人。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听万荣笑话,年轻的时候还能讲几个段子,对万荣笑话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现在有了蒲剧等多样的笑话表演形式,老人更是喜欢。“又能看戏,又能听笑话,一举两得!”
此外,万荣还将笑话作为产业大力发展,开发了一系列相关产品。
在银河万荣笑话传媒公司,记者看到了一只倒着走的手表。手表的刻度是反着的,时针、分针、秒针也是反着走。公司负责人介绍,这只手表最能代表万荣笑话的精髓,那就是逆向思维。
在八龙文化传媒公司,一个名叫“乐乐”的娃娃吸引了记者。它是一款智能玩偶,可以分别用方言和普通话来讲万荣笑话,并能与人聊天、唱歌等。
作为国家级非遗,万荣笑话本身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万荣笑话现有两名传承人,分别是82岁的解放和72岁的王克勤。解放老人主要做文史研究,从事了几十年相关文化整理工作,是万荣笑话的活字典。多年来他对万荣笑话进行全方位整理研究,力求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大众。
而王克勤老人则重在表演,每个段子都信手拈来,把口头文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并且开堂授课,传承非遗。
为发展万荣笑话,万荣县还成立了笑话协会,组织会员深入基层,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搜集、整理、创作新笑话。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