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打造国外优秀音乐剧的中文版成了国内演出市场的热选。“中文版”解决了语言障碍,降低了观剧门槛,让更多中国观众得以领略到外国优秀音乐剧的魅力,从而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回报。今年,多部国外优秀音乐剧中文版接连登上舞台,市场态势引人关注。
中文版音乐剧市场升温
《想变成人的猫》《音乐之声》《变身怪医》《谋杀歌谣》《狮子王》……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中文版”可真不少。
据了解,《音乐之声》中文版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上演了超过150场,而在上海华特迪士尼大剧院上演的音乐剧《狮子王》将于10月8日迎来其中文版的第500场演出。
音乐剧《变身怪医》的中文版是该剧20年来巡演28个国家后诞生的首个中文版本。导演大卫说:“我们不是做一部文化译制品,而是要把它做成一部贴近中国观众的音乐剧。”
“情节精彩、歌曲美妙、舞蹈漂亮,作为一个爱看音乐剧但对‘中文版’有偏见的人,这次真的很惊喜。今年这几部音乐剧我应该都会买票看。”观众李小小看完引进自日本的家庭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中文版之后在朋友圈留言。
发掘品牌红利 激活潜在观众群
“外国音乐剧中文版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行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演出市场风险高、投资成本昂贵,即使是有实力的文化公司或剧院也无法保证其制作或上演的每一部舞台艺术作品都卖座。这些外国知名音乐剧经过实战,积累了相当高的人气,保证了观众的基数。该业内人士说,为了降低风险和把握实时更新的现代观众审美,打造“中文版”成了国内文化市场的热选。“像《音乐之声》《狮子王》等百老汇音乐剧早就拥有多种语言版本,在不少国家的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中文版’的渐热也是迟早的事。”
与《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等好莱坞系列电影一样,拥有良好口碑的外国知名音乐剧自带宣传效果。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有观剧习惯的人群基数并不算小;而且,在豆瓣等文艺青年的“聚集地”,与音乐剧有关的话题常能引起热议,经典音乐剧很容易吸引文艺爱好者相约观剧。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CEO杨嘉敏说,《我,堂吉诃德》和《Q大道》两部中文版音乐剧的观众很多来自豆瓣、格瓦拉等平台。该公司在《Q大道》上海首演后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观众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音乐剧,且其中几乎100%的观众都表示之后会看其他剧目。“这些年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过国,对音乐剧并不陌生,现在又都工作了,有这方面的消费需求。从市场角度来说,中文版音乐剧已经到了爆发的前夜。”杨嘉敏说。
“美国和英国音乐剧的成功,令国内文艺市场瞩目。音乐剧形式轻松活泼,表演起来没有太多的程式化要求,制作起来并不十分困难。”长期从事中外舞台艺术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认为,这是“中文版”受国内制作团队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行业发展来说,音乐剧能够带动很多周边产品,如书籍、教育、培训等衍生品和相关行业。目前国内的音乐剧产业仍处在以票房为核心的阶段,然而周边市场一旦打开,产业规模也将很可观的。”他说。
本土化成为业界努力方向
本土化被视为开启中国音乐剧市场的钥匙。“随着国内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满足于只看个热闹。他们想弄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甚至希望音乐剧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能有点联系。外国音乐剧要赢得中国市场,首先要过文化关,做到语言本土化。”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刘红梅说。引进国外优秀经典音乐剧并实现本土化,是该院音乐剧系的任务之一。
记者了解到,在制作“中文版”时,中方团队通常要先将翻译成中文的文本发给国外版权方审阅,等版权方提出修改意见,中方团队根据意见再次翻译,然后再次送审。然而,外方的意见并非每次都对。比如,国外熟知的不少中文表达都是几十年前的用法,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再这样讲话了。这时,中方团队就得与他们商榷。以前,对于翻译上的分歧,外方会考虑很久,而今他们很乐于接受中方的意见。显然,“中文版”的市场表现说服了他们。
良性互动让外国知名音乐剧的本土化越来越到位。在原版《音乐之声》中,女主角玛利亚用谐音的方法教孩子们认识音符。在“中文版”里,表示音符的英文单词被巧妙替换成了汉语谐音,如“Do(都)是都来一起唱,Re(蕊)是花蕊有花香……”又如中文版《狮子王》中也藏着很多中国元素的设计:炒鱿鱼、娃娃亲、回家喝西北风……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语言,大大拉近了《狮子王》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制作‘中文版’是学习、借鉴国外音乐剧的过程,等底气足了,还是要打造中国的原创音乐剧,开拓中国音乐剧产业。中国音乐剧很有前景。”刘红梅说。(张婷)
[责任编辑:杨永青]